產業動態
古董珠寶自古多情 (二)
2019-10-30
歐洲18世紀,鑲鑽蝴蝶飾件。簪首銅翔蝶式,通體嵌玻璃。(圖片提供/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
清乾隆,金鑲西洋玻璃花結子。造型優美,色彩層次豐富。(圖片提供/國立故宮博物院Open Data)
Art Deco寶石項鍊,1929年。富藝斯2018年5月香港拍品未拍出,預估價為430至580萬港元。(圖片提供/富藝斯)
美好年代Belle Epoque時期的珠寶造型華麗繁複,宮廷氣息濃厚。(圖片提供/奢侈門徒)
維多利亞時期珠寶。(圖片提供/奢侈門徒)
裝飾藝術代表著現代主義的開始流行。輪廓簡單明朗,流線型、幾何或由具象形式演化而成(圖片提供/奢侈門徒)
 有愛的地方,就有珠寶!古今中外,珠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和任務。
 
東西方珠寶風格大不同
 歐洲珠寶有社會階級、宗教祈禱、戰略目標等象徵的功能,到19世紀工業化把珠寶普及至中產階級,但珠寶首飾的收藏或配戴,目的仍舊是突顯或塑造財富地位,不過賞心悅目的精湛工藝開始豐富了人們的日常。中國的珠寶飾品自先秦多重於頭飾的實際功能,如簪子固定髮髻和冠帽的笄;當時的美學多追求仙風道骨的玄學風格,直到陸上、海上絲路中西貿易往來,流行時尚用的銀釵、牙梳、珠翠花枝、鸞鳳步搖、點翠等珠寶項目也豐富了起來。
 
17世紀開始製作技術大躍進
 大約於17世紀,是歐洲的文藝復興後期,就在康熙、乾隆皇帝和太陽王路易十四所處的盛世時代交峰,國際貿易頻繁,工藝創作技術各有特色也相互學習。更多寶石鑽石自印度以東引進,在歐洲研磨技術不斷推進。
 明末清初,中國社會其實已深受西方影響,康熙皇帝醉心於當時西方的玻璃工藝,令造辦處玻璃廠成立。從台北故宮的數件珠寶藏品中,發現多件融合中國傳統風格加上許多彩色刻面玻璃寶石的首飾。
 
珠寶風格多變 反映時代趨勢
 珠寶與時裝甚至建築近似,有年代風格感的劃分,作品反應了時代趨勢。有時是新的技術躍進帶動,有的是視覺藝術運動的引導。常聽到文藝復興巴洛克時期;拿破崙稱帝時有洛可可風格;英國女王的維多利亞時期Victorian。後有新藝術時期Art Nouveau;接著是精彩的裝飾藝術時期Art Deco有埃及考古和遠東、印度的元素等等風格。
 
撰文/杜雨潔 FGG GG FGA SGC
(原文刊登於《珠寶世界》No.91。)
延伸閱讀
TEL:886-2-2747-7749 │ 台灣台北市永吉路302號5樓之3
Copyright © 珠寶世界雜誌.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