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動態
范能談「銀飾收藏」
2020-07-20
台灣老銀飾的收藏家 范能。
銀飾賞析。
銀飾賞析。
用寶石搭配銀飾,也有一番風味。
在小小的工作台上,修復許多老銀飾。
具有歷史的招牌。
銀飾賞析。
由書籍中找到老銀的年代線索。
設計師彭士芳,比較著各個銀飾的不同。
設計師王月要,觀察著各種小細節。
書櫃上有許多書各朝代的文化研究。
 2020年立夏的下午,我約了設計師王月要、彭士芳一同來到位在台北市延吉街巷弄裡的范能工作室,參觀范爺的銀飾收藏並聽聽他的收藏故事。
 
老銀家也是老行家
 范能有人稱他范爺,一頭栽進銀飾收藏已有38年,他台灣是少數銀飾收藏家裡最資深、也是收藏最豐富的行家,許多從事復古珠寶設計的老師都曾經來到這裡尋找老銀飾配件,也有不少知名收藏家來此尋寶。
 
 1980年代台灣經濟正在起飛,儘管兩岸還沒有開放,許多人已經嗅到中國古文物價值的氣味,就在此時范能成立工作室,原來想做珠寶收藏,發覺學問太大,所以選擇了比較單純的銀飾收藏,而他收藏的範圍著重在首飾,投注資本也比較無壓力。
 
 30幾年前流入台灣的老銀飾往往是以「袋」計算,許多脆弱的老銀飾往往被擠壓得零零散散,還好自己懂得些金銀細工,買進之後,再將它們敲、折、鍛、焊,整理整理,保持原有型體,許多小件的配飾如頭飾、帽花、服飾,都是珠寶設計師的最愛。為了研究老銀的型制、工藝、作工,范能買了許多書來充實自己,由於自己懂得比舊貨市場的人多,所以常常能夠買到「物超所值」的東西。
 
 當時台灣經濟好,一些珠寶文物經由香港、澳門商人紛紛帶入台灣。那段時間是喜好收藏文物者最甜美的時光,逛台北光華商場成了他每週的功課。范能說:有時收到幾件難得一見的精品,會高興得睡不著,只要用心去挑,每次去總有滿意的收穫,也因為這樣的機緣,他成了台灣老銀家(老贏家)。
 
掀起老祖先的金、銀飾收藏風潮
 早年,范能成立個人工作室,從事中國老祖先的銀飾收藏、修復與買賣,由於這類收藏的人不多,他就成了箇中佼佼者,生意好的時候,顧客應接不暇。他並沒有將賺到的錢去投資股票,而是再去各地文物市場尋找一些原本買不起的精品,因為他深諳老銀的製作手法,常會親自動手將一些不起眼的花件拼湊,設計成一件令人眼睛一亮的老件,不是老行家根本辨識不出來。
 
 大多數人不願意收購受損的瑕疵品,范能因此能以超低價格買到,就在修復過程中,他更加了解各個時期老銀飾的絕美工藝;加上他喜歡閱讀、研究相關文物資料,范能的工作室只有書櫃,不見展示櫃,觸目所及都是書。
 
 在購買的經驗上,他有時候感到納悶,為什麼有些看來很稀奇的銀飾,以為自己買到了珍貴孤品,沒想到他越買越出現,因此他的收藏裡常常有許多看起來很相似的作品,倒是因此越買越有經驗。對於唐、宋、遼、元、明、清老銀飾的區別與研究,在台灣范能應當是「無人出其右」。 
 
採訪/邱惟鐘‧攝影/鄒六
(原文刊登於《珠寶世界》No.95。)
延伸閱讀
TEL:886-2-2747-7749 │ 台灣台北市永吉路302號5樓之3
Copyright © 珠寶世界雜誌.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