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動態
文人的收藏 楊教授的百寶箱
2017-09-20
楊平世教授的收藏十分豐富多樣,令人敬佩。
楊教授收藏之一,外框為連枝花葉紋老銀片,中央鑲嵌著清代和田白玉蝶形搭扣。
【清中期 白玉三足筆筒】。玉器形制中,文房用品的外型雅緻,內涵靈秀,文人風格濃厚且意境深遠,用料亦較一般白玉器物來得講究,自古以來一向是藏家的首選珍藏。
這件血珀製成的鼎,外表看起來是黑色的,但是在燈光下可以見到迷人的紅色,楊教授說這是清朝外銷品。曾經是美國一位大收藏家的藏品,造型十分霸氣。
白玉把玩件,可以在手中體會質感,精巧可愛。
琥珀收藏豐富,曾受邀在台灣博物館展出。
各式的白玉花片。
寄情收藏 開啟自然與人文的對話
 曾任台大農學院院長的楊平世教授,40年前為了活潑教學內容而開始收集前人刻有昆蟲、動植物的古玩文物,素材不拘,運用在課堂提升同學們學習的興趣之餘,還可以自我寄情怡興;楊教授是國內昆蟲學與生態保育界重量級的學者,同時也是一位文人收藏的愛好者。夫婦倆常在空閒時間逛畫廊與古董店,努力寫稿和接科普演講與出書賺取額外收入,作為買書、買文物的主要財源。
 
為教學走向昆蟲文物收藏之路
 當時在台灣大學,楊教授開設了「昆蟲與人生」的通識教育課程,課程的其中一個章節是「昆蟲與藝術」,由於這堂課要介紹跟昆蟲產業相關的藝術、詩詞、卡通、電影、歌曲等,大部分的教材資料必須自己想辦法尋找,在沒有網路的時代,楊教授除了廣閱各種書籍之外,也努力在逛地攤、古董店找昆蟲相關的素材,而這些慢慢成為他業餘的愛好,也變成系統化的收藏。
 
收藏精品也收藏快樂
 楊教授說樂趣和知識遠遠勝過藏品帶來的財富累積。楊教授在收藏過程中不斷去研究這件藝術品被創作的當下,作者在想些什麼,當時是什麼樣的社會環境,每每一開始思量,就好比和古人來一場跨時空的對話。捨棄商業考量,返璞歸真,從絢爛回歸平淡,看似樸素無華的文物們,其實都蘊藏著古代文化與文明,楊教授也期待未來能有更多人也能體會到這些文物的魅力,因此他除了計畫將在歷史博物館舉辦展覽之外,也計畫捐贈一些給博物館,將這份收藏的感動傳承下去,也鼓勵更多人享受這樣的收藏與鑑賞樂趣。
 
採訪/邱惟鐘、吳靜華.攝影/鄒六.協助/楊惇傑
(原文刊登於《珠寶世界》No.79)
延伸閱讀
TEL:886-2-2747-7749 │ 台灣台北市永吉路302號5樓之3
Copyright © 珠寶世界雜誌.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