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頻道
流光溢彩的線條─烏銅走銀
2019-05-29
暗八仙吉祥如意香熏爐。獲雲南省第8屆「工美盃」銀獎,中國美術博物館收藏。
佛光普照小佛塔。佛塔是古代建築的代表,結構巧妙豐富。此塔靈巧精細,全身走銀花紋,具法喜之氣。
烏銅走金銀方鼎。獲2012年中國工藝美術「百花獎」。器型取自唐朝四腳方鼎,顯穩若泰斗之感。
烏銅走金銀墨水匣。工藝複雜,走金難度大。整體高貴典雅。
三元九運旱煙袋。此為南方抽旱煙之器具,綴以翡翠與南紅,寓意富貴長壽。
作者在雲南親訪金永才大師。
 「烏銅走銀」是雲南傳統的銅製工藝 ,與北京景泰藍齊名,並稱「天下銅藝雙絕」(注釋)。它以銅為胎,在胎上雕刻花紋圖案,然後將熔化的銀或金水,填入其中,冷卻後打磨至光滑,時間久了底銅自然變為烏黑,透出銀或金的圖案,呈現出黑白或黑黃分明的效果。烏銅走銀的精髓之處,不論是用純銀屑或純金屑,填充至圖案處,全以「走」滿為度。
 
機緣巧合的基因 似燦爛的流星
 據傳「烏銅走銀」源於清雍正年間(1722至1735年)雲南石屏縣,有位名叫岳富的匠師,偶然得到的靈感。在一次煉銅造器時,他手上的一枚金戒指不慎掉入爐鍋中,戒指一下子熔化了,惋惜之餘,他憤然將周圍放著的銀、鋁等金屬全扔進爐裡。氣消之後,發現爐中出現一種黑亮顏色的合金銅,黑色中有著隱現的金黃色和銀白色的線條,他試著用這種合金銅製作成工藝品,又仔細的研究琢磨,幾經折騰,終於成就了烏銅走銀的工藝。
 
天生我材必有用 傳統技藝後繼有人
 1975年,年僅18歲的金永才,是一名初入行的銀匠。他和同為銀匠的鄰居李加汝,住處僅相隔半公里,不時會聚在一起切磋技藝,情如師徒。
 
 文革時期,任何買賣都不允許營銷。但為了生計,李師傅買到烏銅原材料,在家躲著做,然後把製品帶到昆明老茶館行銷。如果看上銀製品,沒錢的人就帶家裡的古董,包括金銀、首飾來換貨。五花八門的貨品,內行人眼神銳利不會看走眼,好的就留起來囤貨,材質如果是老銀,就熔掉作材料。在非常時期,金永才曾經被旁人檢舉,扣上大帽子,說他開地下工廠,因此被抓進學習班待了68天,早上學習,下午勞動。其實,嚴格說起來,時代混沌,這門技藝在60年代是失傳的。
 
 李、金二人,兩人相識時間一長,建立起忘年之交的革命情感,他經常到孤寡老人李加汝家裡照顧飲食起居。直到1982年,李加汝正式將金永才收為徒弟。當時社會風氣已走向改革路線,商業稍微開放,兩人經常參加禮拜天的趕集,行銷銀製品。兩人雖是一起工作,但李加汝並沒把配方交給金永才,在製作走銀技藝時,也不讓他在旁觀看,直到1995年,80多歲的李加汝身體越來越差,經常住院。一次出院後,師徒倆一起吃飯,李加汝對金永才說:「烏銅走銀製作技藝不能在我手上丟失,不然就成了民族罪人。」原來那一天的當下,李師父早把配方寫好交給金永才,命他在15分鐘之內背熟時間一到,李加汝便把配方一燒而淨。1996年,李加汝先生與世長辭,「烏銅走銀」的手藝被金永才傳承下來。
 
 
注釋
2006年,景泰藍入選首批中國「非遺」名錄。 2011年,「烏銅走銀」列入第三批中國「非遺」名錄。
 
撰文.圖片提供/徐樂眉
(原文刊登於《珠寶世界》No.89。)
延伸閱讀
TEL:886-2-2747-7749 │ 台灣台北市永吉路302號5樓之3
Copyright © 珠寶世界雜誌.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禁止擅自轉貼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