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訪問在銀座Art Work in GINZA野薔薇藝廊參加「當代珠寶首飾展」的長井 豊先生,他的珠寶設計獨具匠心,金工技巧窮工極變,裁月鏤雲不露斤斧,他是一位不折不扣的珠寶大師。
百餘年來長井一家三代都從事珠寶金工,又加上他母親家族世代著名刀具師工藝的潤澤,功夫底蘊深厚絲毫不用懷疑。不過!至於「美的基準」到底為何?是祖父、父親一脈相承打造出來的首飾那才是美的真東西呢?但對美的基準持有高度懷疑的他,開始逐一分析歐洲各國金工的文化與水平。
義大利深造,研修各種工法
大學本科一畢業,長井 豊遂往世界金工之都的羅馬國立美術學院深造,想說一年盤纏用盡就此打道回府,不過攜家帶眷的長井先生不願雌伏,累積了信用與不凡的金工技術,讓他得以遊歷於義大利各個工坊,研修其他不同的工法。再又練就幾把的好功夫後,於羅馬開設自己的珠寶工坊。
得到義大利珠寶行業認可的他,隨即獲邀加入行會(Guild)。行會為歐洲11到19世紀商人團體的歷史專有名詞,分為商賈組織與傳統手工業組織。在歐洲的行規是如果無法加入行會,就算技術達標同工也不同酬;二戰之後本業雖改為金工證照制度,不過!若以一位外國人身分的品行同技術能被認可,備感光榮,自不待言。
深具使命的家族珠寶基因
專事承造珠寶首飾的他直言,義大利雖有相當知名的世界珠寶品牌,但多數由幾位匠師聚在一起,開設最接近終端消費者的珠寶工坊,如沒有流暢的語言與來客交流充分討論,要做什麼、誰要配戴、哪時配戴、如何呈現、特殊愛好…那絕對無法獲得顧客的信任和喜愛;反觀日本國內彼此雖能溝通自如,大家卻一窩蜂追求大量制式的品牌珠寶首飾。
旅居義大利時他經常回國,除舉辦許多大小的珠寶金工作品展,也榮膺各金工競賽的審查員,並歷任各講習會的講師傳播市場新知。2008年,長井先生獲得羅馬金銀工藝師協會(ARRO)頒發最優秀的盧卡獎(Premio‧Luca),去國近30餘載的他,歸國之後在東京都北區的西原原成立自己的珠寶工坊。
走向市場行銷3.0的新型工坊
長井先生深知義大利的O r a fo (金銀工藝師),及Bottega* (以顧客為服務導向的工坊) 的長處優點,他最大之急務,即是想把這樣的精神宣揚到日本的消費者市場,並落地生根。
珠寶業界雖說已達市場成熟化與商品一般化的模式,長井先生又再提出一新方向,那就是開闢一種跨出技術和品質向上的「價值」競爭,採取與原本業者不同的觀點,創造出嶄新「價值」有效的Face to Face模式;在其他業種的工坊、傳產,面對面想必亦有其開展發揮的空間。
長井先生同時也想採取與一般業者不同的觀點,創造出視、聽、SHOW(秀)、觸、味這五感的「價值共創型業務」。該觀點近年來不僅製造業經常使用,在零售和服務等許多其他行業中也使用著,成為了一個慣用語句。「共創價值」的概念至今仍有許多學者對其研究。
* Bottega指的是文藝復興時期起義大利的工坊樣式,從設計到製作完成所有工程全在工坊內完成,至今義大利仍繼承這樣的傳統工藝方式,主顧雙方充分溝通,作者達其想望。金工師傅們與蒞臨的顧客進行面對面的溝通,承製他們所想望的原創首飾,是可以接待客人的服務工坊。
市場行銷1.0
市場行銷第一人菲利浦.科特勒(Philip Kotler) 教授-
以產品為中心的時代,強調產品質量和功能。
市場行銷2.0-以客戶為中心的時代,強調對客戶和產品進行詳細分析,使與競爭對手區分開來,並且提高客戶滿意度。
市場行銷3.0- 企業和客戶共同創造價值中心的時代。
從設計到生產完成所有過程均在Bottega內進行,長井先生認為這種風格在義大利仍可承續的原因在於,客戶和匠師彼此得以會面交流,這才是創作作品的最佳方式。義大利的人們不輕易隨波逐流盲從附和,每位幾乎都有不同的獨特個性,因應多元個性的訂製者,各個工坊的屬性自然也都不同。
他還指出羅馬的客戶和著名的珠寶品牌、藝術家和電影製作人等藝術氣質濃厚,與他們互動常可得到滋養,也豐饒著藝術創作的生命。
邁向令和時期永言不退休的他又說,只要腦能動、眼能看、耳能聽、嘴能說、手能打,珠寶金工就做到不能做為止;長井先生的大樂趣是設計金屬多元、主石多種、用途多樣,並不拘泥於貴重金屬、寶石或用途的首飾,這也是他往後發展的方向。
商業模式,構造再革新
審視目前珠寶業,從製造到販賣之一貫體制雖能迅速捕捉消費者的需求,也能實現低價格和高品質的商業模式,但卻促成流通與消費環境巨大的變化;現在除了人口減少及老化外,市場成熟和商品趨於一般化的速度加快,網路環境急速進步、電子商務大幅發展,導致消費者的「物品」溢流情況,幾乎已達飽和的階段,珠寶業的構造勢必要再革新。
個人推論珠寶工坊3.0提升至4.0,智能工坊、智能生產、智能物流等絕對是個方向,但是智能並非萬能,而沒智能又萬萬不能;雖說科技始終來自人性「Face to Face」,但還是得觸及「Heart to Heart」,珠寶工坊創新4.0方有利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