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蘇聯鑽原石迷思

by 賴泰安 寶石鑑定中心

鑽石並非天生璀璨,我們常見透明無瑕、閃閃發亮的鑽石,其實是經過拋磨再精算切割比例後才能呈現如此樣貌,最初來自於礦脈的毛胚原石會夾雜許多各種不同類型的內含物,原始晶面上也多留有許多生長「印記」,而鑽石內部因原子排列不規則所造成的生長痕跡,紋理可多可少、可粗可細、有平行條紋也有交叉狀的分佈,或其他幾何形狀。

研究鑽石的結構、紋理、印記對於判斷鑽石真偽可以做為很重要的依據,因為合成鑽石的出現讓鑽石市場掀起極大波瀾。尤其在觀察已切割鑽石時,偶爾發現無法切除或刻意留下來的鑽石生長印記,往往是判斷真偽有利的線索之一;但是大部分的已切割鑽石不具備這些印記,特別是淨度極高的天然鑽石,它與合成鑽石在一般的觀察法下幾乎無法分辨,還好對於專業的鑑定單位來說,仍能藉著高科技的輔助儀器從觀察鑽石的結構紋理來做區隔,如利用DiamondView的高能量UV光來分析即是其一。

本文主要談的是鑽石原石案例。因為鑽石形成過程有它的外貌與紋理,因此有少數喜歡鑽石原石的買家,依據個人對於鑽石原石的認知來「冒險」。例如鑽石原石最常見到的八面體(Octahedral Plane)與留在原石表面的生長印記(例如三角印記Trigons),藉由這些特徵來購入原石,因為它們會比已切磨的鑽石來的相對便宜,但事實上真有這麼容易嗎?

此顆具有類似鑽石紋理的原石,鑑定結果是合成二氧化鋯石(俗稱合成蘇聯鑽)。

蘇聯鑽也有原石?

不久前本中心接獲一件透明無色原石晶體的案例,客戶吳先生表示是去南非旅遊所買的鑽石原石,當地導遊帶他們去參觀開採的礦區,並同時提供給觀光客的影像教學,內容除了開採生產流程,還特別強調是符合國際人道公平交易法規,描述的天花亂墜,也讓客戶不疑有他而買下。

「當初導遊從影片上介紹鑽石的原石結構與紋理後,廠商隨即拿出一袋的『鑽石原石』,經由顯微鏡放大這些原石的樣貌,再透過畫面一一向我們解說;同時導遊也拿了一些已切割的鑽石成品作對比,價格明顯高出原石許多。」吳先生訴說當時購買的情景。他拿出希望鑑定的這顆原石,並說:「這顆原石具有鑽石的紋路,所以就買了一顆當紀念品。」

過去合成蘇聯鑽仿鑽石大多為切磨好的成品,仿造原石樣貌的案例較少見。

吳先生的這顆原石外型隱約顯現出晶形,其晶面(Crystal plane)上可看出霧面的生長紋理,但經過鑑定後卻令吳先生十分錯愕,它不是天然鑽石,而是市場上俗稱「蘇聯鑽」的合成二氧化鋯石。吳先生乍聽「蘇聯鑽」還以為是產於蘇聯的天然鑽石,我們趕緊解釋這個市場慣用的名稱並非天然鑽石,而是鑽石的替代品,且是人工製造的產品。

過去經手的蘇聯鑽仿真鑽,大多是已切磨的成品,像這種將蘇聯鑽加工成接近鑽石原石的外觀、並刻意在表面製造霧面的紋理,企圖讓人誤以為是鑽石原石的作法,確實是「很用心」的一個伎倆,當然也更容易誤導買家。

「蘇聯鑽」不是鑽石,是人造寶石

蘇聯鑽的由來是源自於最先在蘇聯發明及使用,化學元素是二氧化鋯;由於它有著與真鑽非常相近的性質,低成本卻可製造出完全透明無色、折光率又與天然鑽石相近的產品,且不易因刮傷而失去光澤,所以多年來蘇聯鑽是廣泛應用在鑽石替代品的首選。

由於當作鑽石替代品的寶石種類很多,有真有假,因此按寶石學的歸屬通常會將它們的定位講得很清楚,但是對大部分的消費大眾而言,大概「假鑽」兩個字最直接易懂。有時候不多加說明,還真會讓人將蘇聯鑽解讀成產於蘇聯的鑽石。蘇聯(俄羅斯)確實有生產天然鑽石,但是在鑽石市場沒有人會標榜產地,都是以「天然鑽石」稱之。請切記「蘇聯鑽」不是天然鑽石。

鑑定多年來碰過的「假鑽」案例不外乎就是合成二氧化鋯石(蘇聯鑽)、合成碳化矽(摩星鑽)、及其他各種天然無色寶石(如無色鋯石、無色剛玉、無色綠柱石等),皆是透明無色且以鑽石的切磨方式(最常見是以圓形明亮式切割)來仿冒;然而這次碰到的案例是合成二氧化鋯石仿造成鑽石原石的外觀來欺騙消費者,是相對少見的方式。其實這也是多少利用賭石心態讓消費者有以小搏大的慾望,但建議正確的購買方式還是尋求正規經營的商家,再透過鑑定重複確認品質才能降低風險。


原文刊登於《珠寶世界》89期,2019/05出版。

撰文/賴泰安-賴泰安寶石鑑定中心負責人、游宗錚-賴泰安寶石鑑定中心主任
圖片提供/賴泰安寶石鑑定中心

你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