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菩蔚《夢境時空》。
在夢境中我們往往以不同於現實物理的方式體驗時間與空間。夢中時間的移動可以是緩慢的、迴轉的、跳躍的…甚至是同時的,而空間亦相對地隨之變化。 你曾注意過自己的夢境嗎?那是一種怎麼樣的時空變化狀態?你會如何排列自己的夢境?
「金玉良研」花蓮寶玉石首飾創作設計及切磨人才培訓補助計畫,由花蓮縣文化局2024年創辦首屆,本著對花蓮傳統玉石材料凋零的不捨而發起,希望從當代首飾的方向去切入,嘗試實驗翻轉出一條新的路徑。
通過全國性徵件評審,歷經近5個月培訓,最終產出七位創作者黃仁傑、孫菩蔚、黃致傑、李若珊、陳政罡、柯婷婷、胡毓芳的設計,以花蓮在地石材製成首飾,即日起在花蓮美術館展出至2025年1月19日。展場規劃有紀錄短片、過程模型草圖、創作與衍生商品成果及品牌包裝區等,足見金玉良研計畫草創之用心。
本計畫是由已故阮文盟老師無償提供許多寶貴經驗及建議,所催生出的人才培育計畫,展現了阮老師對於花蓮及台灣人才的關懷與熱愛,可惜阮老師因病驟逝,無法見到計畫的成果。
花蓮縣文化局長期致力探索及創新有關花蓮石材藝術的各種領域,大至戶外立體景觀雕塑、中小型石雕藝術,乃至延伸至生活應用的石材家具設計、居家文創品,甚至是配戴在人體身上的「雕型雕塑」等,從巨大到微小,只要能讓花蓮的每一塊寶貴的石材適得其所,都會盡力發展推廣。
長達五個月包括線上與實地培訓課程,未來文化局並將保留合作販售衍生商品之機會,與設計夥伴共同建立花蓮獨特設計品牌「金玉良研」。7位自台灣各地的學員-黃仁傑、孫菩蔚、黃致傑、李若珊、陳政罡、柯婷婷、胡毓芳,從一開始的接觸彼此、參訪、選料、討論、互相觀摩、製作,甚至到最後階段的衍生商品訂價,在這個計劃內都是一種學習過程。尤其2024年花蓮遭逢地震、颱風等天然災害,學員們克服交通等障礙,戮力完成作品,展現對花蓮寶玉石的熱愛與支持。
展期:2024年12月28日(六)至2025年1月19日(日)
開幕式:114年1月3日(五)14:00
地點:花蓮美術館二樓E展廳
活動資訊:https://www.hccc.gov.tw/zh-tw/Activity/Detail/14239
資料提供/花蓮縣文化局
柯婷婷《『 絆.伴 』》
『 絆.伴 』音譯相同為「ㄅㄢˋ」 ,兩者音譯相同但字義相反。前者象徵束縛和阻礙,後者代表陪伴及互助。無論是礦物還是人與其他的關係,都是在相互影響和長期互動中從對立走向融合,最終形成穩定且深厚的關係。
同時作為創作者以及一位父親,我深刻體會到每個孩子的誕生都是獨特且無可取代的。這次作品選用城市中常見的鐵皮浪板,重新詮釋被忽略的價值。我用台灣玉石模仿浪板造型呵護這段記憶,重新詮釋材料,深思生命歷程。
本創作以數位仿生的角度,探索 Victoria 睡蓮浮葉特有的脈管系統(vasculature)花紋。運用演算法與參數化設計,結合機械手臂玉石研磨的數位製造技術,展現墨玉獨特的綠色光澤與透光肌理,讓觀者從仿生美學的視角重新解讀台灣墨玉獨特的肌理。
胡毓芳《空間皺褶》
玉雕是一種在有限的自由下從外部去推測並塑造內部的工藝,從外部消減,逐漸趨近於理想的形。我們所見的造型是削切的反面,從外部切進石頭內部的軌跡最後又會成為外部的形狀,裡外相依又交錯的空間經驗既趨近又脫離於現實,如同皺摺的空間,既不靠近那裡、也不屬於這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