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黃滈權這位業界的收藏家,沒有人不豎起大拇指稱讚,尤其是他的豪氣、正義,還有他眼光獨到的收藏品味,他創立的汎佳公司,專門串製高品質的念珠到日本,他事業經營有成,也熱衷於藝術品收藏,且看他與我們分享收藏的心情點滴。
生活的藝術包羅萬象,絕不僅限於畫作、雕塑,古代或現代,只要能帶給我們愉悅的享受就是最美的收藏。
一踏入黃滈權的辦公室,處處可見他的收藏品,牆上掛著色彩繽紛的畫作、名家書法,還有更多的收藏沒有展示出來,黃滈權帶著陽光般燦爛的笑容迎接我們,一件一件為我們介紹著,不論時間過了多久,他對每一件作品依舊如數家珍,而每一件作品背後,都是黃滈權與這些人之間,相遇、相知、相惜的人生故事與緣分。
外銷日本念珠30餘年,品質一流
1974年黃滈權在錦州街創立的汎佳公司,至今最成功的是外銷日本的高品質念珠,多年來一直廣受好評。黃先生說參拜在日本是相當慎重的大事,加上日本人對品質的要求甚高,且不同宗派對念珠的要求也不同。
黃滈權介紹,「念珠的傳統已經有一千年了,現在年輕人的想法不同,也發展出流行性的念珠,像是像東京,就比較不講究材質跟規格,流行的款式較熱門,而京都和東京有很大的差異,這樣的念珠製作起來工序比較麻煩,廠商大都放棄了,但我們是完善了流程,所以繼續做下去,目前合作都很穩定。我們也開發出不同材質以因應客戶的需求。」
這些一小顆一小顆的珠子,雖然貌似不起眼,但黃滈權從公司成立之初就嚴格要求品質,無論再小都不能馬虎,這樣的堅持也讓他訓練出對美的敏感度。
為人海派,建立藝術圈人脈
黃滈權認為,「繪畫是平面的珠寶,珠寶是立體的繪畫」,只要把最好的寶石、最棒的工藝和最好的技術結合在一起,就是藝術珠寶的基本條件。在藝術性中又可有分為傳統的藝術、現代的藝術,每個時代都有不同的特色。
曾經擔任過台灣珠寶公會和集英寶石聯誼會理事長的黃滈權,在任以來有許多創舉,像是在中國舉辦兩岸三地的玉雕展、帶領公會會員到中國參訪交流等,黃滈權個性豪氣,廣結善緣,不僅每次都圓滿達成任務,更認識了各界的好朋友,加上他對藝術有獨到的欣賞眼光,也因此結識了兩岸很多藝術家好朋友。
藝術+珠寶,台灣珠寶界的創舉
談到藝術作品,就不能不提到黃滈權在2003年完成的「藝術+珠寶」,有一次和阮文盟老師、嚴建國先生以及邱社長的聚餐中聊到,如果能將藝術家的作品轉化成可配戴的珠寶,一定會有很不一樣的效果,加上當時擔任珠寶公會理事長,也很想有點成績;因此這個概念在2002年成形,由黃滈權發起,讓他的藝術家朋友授權拿出代表性的一件作品,委請阮文盟老師將每件轉換成珠寶設計圖,在得到全體藝術家的認可之下,開始找材料、工匠來完成這些作品,當時幾乎所有的費用都由黃滈權買單。
參與這次「藝術+珠寶」專案的藝術家包含了黃光男、劉萬航、李錫奇、廖修平、楚戈、顧重光、楊興生、黃永松、朱為白、吳昊、李重重、潘鈺、杜十三、黃銘哲、楊奉琛、楊茂林、阮文盟、蔡志榮、盧怡仲、林金標、陳怡靜等21位,這些藝術作品擷取其原創精神,凝聚金工技術後製成風華璀璨的珠寶飾品,不僅保有原藝術創作的特質,更展現了令人讚嘆的原創藝術魅力。
黃滈權說,每個藝術家作品都有不同的精神,也都有不同的堅持。珠寶的其中一個要素是炫耀,可是炫耀的同時又能把藝術的概念融入進去,不僅創造話題還很有意思。這系列作品在當時造成轟動,並且在歷史博物館公開展出,是台灣的珠寶史上相當重要的一個里程碑,至今仍為人津津樂道。
這些「藝術+珠寶」一直收藏在黃滈權的辦公室內,據知這21位藝術家中有1/3的人都已經登鶴仙歸了,就連他最敬重的本土藝術家大老李錫奇,也於2019年過世了。未來的延續性他雖然還沒有完整的想法,但他一直在找時機,希望能有另一層的突破。(編按:阮文盟老師已於2023年11月與世長辭。)
面對不景氣,品質至上創意先行
經營半寶石市場多年,黃滈權見證市場起起落落,他認為珠寶業最容易受景氣影響,「珠寶業是慢升先跌,景氣要升到最高點才會輪到我們,但景氣一差我們卻馬上就感受到了!」要突破現在的景氣,黃滈權認為首先最重要的是堅持,無論如何必須堅持品質至上,其次是創新,唯有擺脫陳舊的經營模式、擺脫珠寶只能妝點美麗、保值的形象,將珠寶生活化,進一步提升收藏者的水平與眼光,才能將路走得又長又遠。
這樣的概念就像黃滈權當初決定開創「藝術+珠寶」一樣,無論何時都要不斷思考、摸索新的方向,即便辛苦,但結合眾人的力量,總是能將困難迎刃而解,也讓這一段段的故事成為你生命中最美的回憶。
黃滈權的得意收藏
一匹駿馬,衝向銀河奔向月球,無論是色澤搭配或是動態感的呈現都十分協調,題材活潑新穎,突破傳統玉雕界線,是施秉謀大師的玉雕創作。
漢宮秋月。這件是黃滈權最喜歡的收藏品之一,中國玉雕大師施秉謀的作品,他將漢朝一代佳人王昭君,不願賄賂畫工毛延壽的故事,以玉雕方式呈現,施大師更特地設計了木座、圍籬,整體布局完整且一目了然,因此讓黃滈權視其為珍藏。
友人眼中的黃滈權
蘇木炎(台灣區珠寶工業同業公會 榮譽理事長):做朋友講義氣,做理事長夠大器,在我認識的珠寶業裡他是最有藝術修養的人。
蔡志榮 (「符語編碼」藝術創作人):黃理事長做人豪爽,也懂得欣賞美的作品,藝術作品能轉化成珠寶而且這麼成功,他中間付出了很多心力;而這些成品不僅包含時代的精神,也涵蓋了藝術的涵養,能夠把這段歷史留下來,這是前所未見的。
龍太太(北埔寶石創辦人):黃理事長辦公室有這麼多的收藏,不只是珠寶,其它的藝術收藏也很多,藝術+珠寶的創作大大提升了珠寶公會給人的形象,這些精彩的故事,也豐富了黃理事長的人生。
阮文盟(藝術家、金工大師,1952-2023):滈權兄在珠寶業界數10年的經歷和敬業精神,加上對人包容兼備,贏得我的尊敬。2003年有機會跨領域把純藝術和珠寶結合,在三個月內我有幸能夠整合所有的資源完成,也謝謝邱惟鐘社長和許多業界好友及藝術家們的支持,更感謝蕭韻珊小姐日夜不懈的付出。藝術+珠寶在台灣是創舉,希望未來有更多的超越,期待更上一層樓。
林林昌(台灣區珠寶工業同業公會 榮譽理事長):黃滈權 《豪氣萬千 待人以誠》
洪明麗(台灣區珠寶工業同業公會 榮譽理事長):黃先生做事明快、果斷,不論是當一年集英會會長或是三年公會理事長,做人、處事圓滿,都受到會員的讚許。
林宜和(和記寶石公司董事長):黃理事長對珠寶公會貢獻良多,熱心為同業搭建平台,能做到上海寶玉石協會副會長,可見其人脈廣博。
潘 鈺(藝術家):初認識滈權,直觀是一個成功的珠寶企業家,熟識之後,發現他是一個有衝勁、有活力、有想法的開創者,絕不滿足於既定現狀與成功!所以與我們藝術家一拍即合,希望能跳脫商業珠寶的傳統窠臼,結合藝術、珠寶共創藝術的新生命新視覺!這種不計金錢價格不計成本任我們盡情發揮創作的做法,只能說他也是個藝術家!
原文刊登於《珠寶世界》91期,2019/09出版。
採訪/邱惟鐘、吳靜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