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鮑魚珠,來自大海的餽贈

Abalone Pearl

by 陳 萍

▲ 鮑魚珠。(圖片來源/GIA)

日本NHK長篇電視連續劇《海女》的熱播,重新將海女們穿著白色磯衣、採摘海底的貝類後浮上海面、吐氣發出一聲如口哨般長咻的景象帶回人們的視野。據說,如今尚有一千多名海女在伊勢志摩潛水採摘貝類,三重縣的MIKIMOTO珍珠島為了傳遞海女形象,也保留著海女潛水的觀光表演。

更需要由海女採收的鮑魚珠

在明治時代確立珍珠養殖的產業時代開始,就有海女=珍珠貝=珍珠的印象,後來隨著養殖法的發展、吊籠養殖法的確立,不再需要海女沉入海底捕撈珍珠貝,如今海女的技術更多運用在採摘鮑魚和海膽等海產品。相對於珍珠貝來說,單殼貝的鮑魚用大足吸附在岩石上,更需要海女的技巧來採收。由海女聯想到珍珠,而海女採摘鮑魚卻鮮有見到鮑魚珠,被西方稱為「維納斯之耳」的鮑魚珠,在古代就廣為認知,只是由於天然鮑魚珠的產量實在太少,無法像珍珠一樣走入尋常人家。

鮑魚和其它的珍珠貝一樣,其內殼色彩極其豐富且有珍珠光澤。貝殼的形成是由貝類特有的臟器-外套膜,分泌黏液後產生複雜的化學反應,成分固體化生成貝殼。貝殼既有與海水接觸的粗糙堅硬的外部,又有與貝類其它臟器接觸的細膩光滑的內部,在理論上具有外套膜的貝類,都有生成珠子的可能。而具有豐富色彩且有珍珠光澤內殼的貝類,都有生成珍珠的可能。目前我們常見到的Akoya珍珠、白蝶珍珠、黑蝶珍珠、淡水珍珠、馬貝珠,以及不常見的孔克珠、鮑魚珠,其貝殼的內殼都五彩繽紛,光彩奪目。

鮑魚貝殼內面。
Akoya珍珠貝殼與Akoya珍珠。
淡水珍珠貝殼與淡水珍珠。

鮑魚珠的微觀世界

如何判斷是否為鮑魚珠,其方法之一可用放大檢查法。用顯微鏡觀察鮑魚珠的表面,有別於珍珠的指紋模樣,鮑魚珠表面能清晰看到鈣結晶一個個的輪廓,如金字塔一般的堆積,是鮑魚等單殼貝特有的結晶構造特徵。將鮑魚珠做斷面切開,用電子顯微鏡觀察時,異於珍珠的磚狀層層疊加,其特有的塊狀疊加也可分辨出是否為鮑魚珠。且目前尚未有圓形鮑魚珠的養殖成功,非半圓鮑魚珠基本都可認為是天然鮑魚珠。

鮑魚珠的珠層斷面電子顯微鏡圖像。
珍珠的珠層斷面電子顯微鏡圖像。

艱難的鮑魚珠養殖之路

在中國的宋朝,已經有了人工養殖的珍珠,有將佛像植入珍珠內殼以產出佛像珍珠,但更多的還是朝廷對天然珍珠的控制。19世紀末期人工養殖珍珠的開始,發明者注目於貝殼內壁的美麗,苦心研究並發現了外套膜的秘密,珍珠才不再是皇室貴族的專屬。

從養殖珍珠的發明到現在100多年來,珍珠的人工養殖方法以及技術得到了飛躍性變化,海水珍珠從半圓到滾圓,淡水珍珠從無核到有核,珍珠的品質有了極大的提高,珍珠進入到講究品質尤其是追求高品質的時代。然而,所有以上講敘的珍珠,都是雙殼貝的養殖珍珠,即常見的珍珠品類,對於目前依然稀少的鮑魚珠,仍以天然為主,孔克珠更是完全沒有養殖。

具有火焰紋的孔克珠。

同樣是貝類,為什麼在珍珠的養殖方面會又這麼大的區別呢?讓我們先來看一下產出各種珍珠的貝類:常見的Akoya珍珠、白蝶珍珠、黑蝶珍珠以及淡水珠,都是雙殼貝,具有兩片貝殼並且雙殼閉合,軟足伸出貝殼外面進行緩慢的移動,以浮游微生物為食,相對處於一種靜態的形式。雙殼貝的珍珠養殖,是將外套膜的切片與核插入生殖巢(海水貝),進行一段時間的管理以獲取珍珠。珍珠品質受海域環境、氣候等各種天然因素的影響,人類只在提高插核技術、清掃管理等方面盡可能提高珍珠品質,基本上還處在靠天吃飯的狀況。

單殼貝鮑魚珠的養殖,情況就更為艱難。首先從食物上來看,鮑魚不同於雙殼貝而是以海草為食,需要鮑魚邁著它肥美的大足在海底縱橫移動尋找海草,珍珠即使在鮑魚的體內形成,也會隨著它的移動而被擠入殼邊角落。因此鮑魚珠通常為異形珠,其稀少性與異形珠的特質,常讓珠寶設計師根據鮑魚珠的形狀設計出獨一無二的珠寶。

雖然雙殼貝珍珠的養殖技術已經非常成熟,而鮑魚珠是那麼美麗誘人,人們是那麼的希望獲得它,單殼貝鮑魚珠的養殖還是一條漫長、艱難的探索路途。目前在日本的長崎縣與宮城縣、韓國的濟州島、美國的加利福尼亞灣以及紐西蘭都有小規模的養殖並產出半圓形的鮑魚珠。

養殖半圓鮑魚珠。

利用鮑魚養殖半圓的鮑魚珠,有獨特的插核方式,在貝殼的外殼直接開孔,將半球狀的核插入貝殼的內部,利用母貝外套膜形成貝殼的能力,養殖鮑魚珠。鮑魚的種類不一,鮑魚珠也各異,色彩豐富且濃郁的北半球鮑魚珠,或是吸收了純淨天空與海洋藍色的南半球紐西蘭鮑魚珠(也被稱為Blue Pearl),都是豐饒大海的餽贈,擁有一顆圓形鮑魚珠,還是一個遙遠的夢。


珠寶世界 No. 60

原文刊登於《珠寶世界》60期,2014/07出版。

撰文/陳萍-Thaiv高級珠寶創始人
圖片提供/織研新聞社

你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