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pera Aperta”項鍊,2007年作品。18K金、白色瑪瑙、孔雀石,2.2×13.8×12.5cm。
Alberto Zorzi,當代藝術珠寶的解構主義大師。乍聽之下,似乎撲朔迷離…什麼是「解構主義」?
解構主義(Deconstrutivism),顧名思義即是結構主義的相反。解構主義認為結構沒有中心,而且並非一成不變。由於結構乃是系列性的差別組合而成,而差別在於變化,結構也就跟著變化,因此結構本身就是不穩定與開放性的;所以解構主義又被稱之為「後結構主義」。
打散再組合的「解構主義」
但是,解構主義是否有固定的意義呢?所謂的解構主義藝術作品是從上世紀80年代晚期開始的後現代藝術思潮。它的重點是把完整的整體破碎解體後再重新組合,就像一套拼圖組成後、打散、再隨機組合。
解構主義的主要概念事實上並不是對外觀的處理,更可通過非線性或非歐幾里德的幾何設計,來形成元素之間的變形與易位。其中的重點不外乎為:解構主義藝術家反對主流形上學的理性主義,反而認為形上學應該回復為文學與寓言的情境;解構主義者主張哲學的探討不應歸類於理性的論證,而應歸類於如何詮釋「何謂權力的中心」;解構主義者強調知識的作用在於發現知識中所造成的神話意境,並進而研究出進入的門路,爾後解構神話,並重新建構出適合於今日的藝術創作。
穿梭於二度、三度空間的大師
解構主義珠寶大師Alberto Zorzi,於1958年生於義大利帕多瓦(Padova)近郊的山區Santa Giustina,1978年畢業於帕多瓦藝術學院Selvatico金工系,1983年取得帕多瓦大學藝術史系學位;自1987年至2008年任教於帕多瓦藝術學院金工系,師出Mario Pinton,與Babetto等大師並列齊名為帕多瓦學院派第二代大師之一。
Zorzi的作品充份地表現出帕多瓦學院派的精神:數學與藝術;在二度空間與三度空間中自在遊走,在光與影之間遊戲人生。
何謂二度空間與三度空間?很簡單,點與線的組合稱之為二度空間,點、線、面的組合稱之為三度空間。能夠把二度空間的平面或作品呈現出三度空間的視覺,又能把三度空間的立體珠寶做成如詩如歌的一幅畫般的展出,Zorzi當仁不讓的當然是首選之一。
日前甫於佛羅倫斯碧提宮(Palazzo Pitti)銀器美術館展出個展的Zorzi,展出自80年代至今三十年來的作品,無論是在質與量都相當驚人。其中來自世界各地美術館與私人藝術收藏家所提供的展出作品,亦不在少數,許多系列性的作品得以完整地呈現展出。
作品呈現「重組後的秩序」
“La Città”(The City)城市系列,以不規則的片狀表現都市建築林立的風貌,其中所有的片狀金屬沒有任何一片的形狀是重覆的,象徵著都會建築形體的各異風格。
“Opera Aperta”系列表現出強烈解構主義所強調的開放性結構,與不規則形體中的秩序與排列重組。”Structura”系列以二度空間呈現三度空間的視覺效果;”Scriptura”聖經系列以線條壓紋表現出輕巧但又沈重的厚度;”Mathematica”數學系列以礦石原礦結晶與金屬結合,架構重現數學幾何的原創結合….每一個系列都清楚地宣示著Zorzi的解構主義藝術珠寶的獨立宣言。
Zorzi的想像力與造形功力,如天馬行空般地遊走於時間與空間之中,在虛無中建造實體,並在實體中創造未來。對於Zorzi來說,珠寶並非純粹只有裝飾的功能,而是具有實用功能的藝術品,同時影射出情感與冥想,並持續不斷地延續下去。
「珠寶表現想法、創意、與發明。」Zorzi說,「材料則是創意的工具,是支援學說概念藝術理念持續進行的一部份,並非是重點的全部。」
在材料的使用上,Zorzi相當勇於嘗試各式不同的混合媒材:天然礦石與合成寶石合併使用、貴金屬與木材同時拋光、工業油漆直接刷在珠寶表面…等等聽來令人質疑的作法,對於Zorzi來說這些都是再正常不過了!
正因為如此,Zorzi早在80年代時期所創作的珠寶藝術作品,在今天看來仍然極端地前衛,完全沒有年代變遷的影子。在當代藝術學界熱烈討論混合媒材的今日,這位前輩的作品的確仍是最佳的典範之一。
三十多年來持續不斷地研究與創作,Zorzi走過了數個藝術世代的傳承,也帶領著無數的學子們,在當代藝術珠寶創作上,一步一腳印的貢獻著傲人的成績。Zorzi以他的藝術生命,引領著二十一世紀藝術珠寶創作,繼續穩健而自信地昂首邁向未來。
原文刊登於《珠寶世界》60期,2014/07出版。
採訪報導/張怡珮 Isabelle Chang
圖片提供/Comune di Padov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