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太太拿出一件待鑑定的東西放著並說:「這看起來應該是蛋白石,麻煩您幫我看一下是不是沒問題。」
「這是剛買的嗎?蛋白石能雕成這樣也挺漂亮的!」
「剛好這是現成中國結造型的蛋白石,可以讓我直接設計成墜飾,所以請您幫我鑑定一下這有沒有問題。」
我接過這件寶石,單就外觀而言,它的遊彩變化明顯可見,與一些常見的貴重蛋白石所散發的遊彩現象近似。而蛋白石所獨有的「遊彩play-of color」這種現象,是許多人認識貴重蛋白石所留下的第一印象,但在見到美麗的遊彩後卻很容易就大意而忽略隱藏在其背後的陷阱,此物件就是最好的例子。
基礎檢測這個寶石的特性後發現,此物件折射率約為1.50,排除是蛋白石。再進一步透過結構觀察此物件,也未見天然的內含物。而使用紅外線光譜比對寶石亦呈現與天然蛋白石完全不同的圖譜。鑑定之後確認為合成玻璃,亦有別於過去常見的合成玻璃形態,由於它帶有類似遊彩效果,是比較罕見的「仿蛋白石」合成玻璃……。
「黃太太,您這件不是天然蛋白石。」
黃太太趕緊回問:「所以它是有經過人工處理的囉?」
「其實它本身材質既不是蛋白石,也不是合成蛋白石,而是合成玻璃仿蛋白石。」
「玻璃?玻璃怎麼能做成像蛋白石這樣的遊彩現象?」
「現在的合成技術越來越先進,合成玻璃可以變化萬千,無論是它的顏色、透明度、甚至是光學現象(如貓線、星光、遊彩等等)都可以經由人工形成,早期對於合成玻璃的印象已經不適用了」
「好吧!還好我這跟這件的賣家也很熟,或許她也不清楚這個情形,過去如果買到不對的東西都可以退換貨,算是商譽很好的店家,我自己去處理好了!」
天然蛋白石迷人的遊彩現象
大家耳熟能詳的蛋白石,其最重要的特別之處就是擁有遊彩變化的特徵,遊彩現象play-of-color是光線在蛋白石內部構造的二氧化矽球體間交互作用所形成。貴重蛋白石是由數十億顆均勻且一致的矽小球體規則排列所致,當光源與這些矽小球體產生互動時,會出現繞射與彎折,再分散成光譜顏色,也就是我們所看見的美麗遊彩。
一顆美麗的蛋白石,包含主體色與遊彩色,例如主體色為黑色或橘色的蛋白石,就是著名的黑蛋白石與火蛋白石,主體顏色具備了,再來就是遊彩的表現。遊彩的顏色組合與分布狀態都會影響它的價值,這個部分在此就不再贅述。
經濟、可塑性高的仿替品-合成玻璃
以合成玻璃所製作的仿品,它所能替代的寶玉石相當多,材質從透明的到不透明全都包辦了,舉凡從紅藍寶、水晶、翡翠、軟玉、玉髓、綠松石等均可見其蹤跡,可想而知它的低成本與多色的優勢,是個可塑性相當強的替代品。
許多人以為合成玻璃製品本應是純淨無瑕,事實上合成玻璃製品經放大後觀察內部結構,其包裹體容易讓人誤以為是天然內含物,其實它確實寄存在合成玻璃所獨具的結構,最具代表性的為合成氣泡內含物,但是這種氣泡內含物也可能沒有出現在合成玻璃中。換言之,典型的合成玻璃內含物也不一定會出現氣泡,在判定上需要相當足夠的專業經驗。
傳統的合成玻璃在顏色上偏向均勻鮮豔,但現今的合成玻璃不再是均勻的顏色,甚至連貓眼、星光或變色等光學特性也一樣可以模仿得維妙維肖,取而代之的是類似天然寶石所可能產生的顏色分布和光澤度,其適用範圍也不斷地創新增加當中,企圖蒙騙許多以肉眼判斷的消費大眾。況且玻璃仿製品的折射率和比重值經常是在許多天然寶石的範圍值內,所以光以傳統的方式進行判別明顯是不足的,專業的判定仍需藉由先進的光學儀器來做分析。
仿蛋白石的常見種類
蛋白石的仿製品常見的有合成玻璃和合成塑膠兩種。合成玻璃中夾有特殊材質(如加入類似亮片效果的斯洛克姆石Slocum Stone)來產生類似的遊彩變化。而合成塑膠則具有相似的蜂窩狀構造,但塑膠的硬度約2.5,遠遠低於正常蛋白石的硬度,較容易區分辨別。
事實上,合成蛋白石是鑑定難度較高的一種仿蛋白石技術,它與上述的合成玻璃或合成塑膠最大差異在於,合成蛋白石具有與天然蛋白石一樣成分與物理現象,但是由實驗室所生產。隨著技術層次不斷提升,即便是進貨老手也會對於合成蛋白石誤判。
除此之外還有顏色處理(糖處理、煙燻處理、染色處理等等)也是值得關注的部分。合成玻璃的確帶來相當程度的商業性取代價值,但是前提必須是與真正的天然品做出明確區隔,才不致於發生魚目混珠的遺憾。
原文刊登於《珠寶世界》60期,2014/07出版。
撰文/賴泰安 賴泰安寶石鑑定中心負責人
圖片提供/賴泰安寶石鑑定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