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的文化自古以來世代相傳,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所享有的一切美麗事物,全都來自無數的傳承與改革。在歷史的洪流中,造就了許多功成名就且聲名大噪的人物;同時,也有一些人,從未名留青史,僅以所居住的城市及其代表的美學工藝聞名,但仍默默地日復一日,用他的雙手,雕琢出與千年前一模一樣的精緻珠寶圖騰,如同他的父親、祖父,以及過去歷代的家族金匠師成員們,Carlo Manuelli就是這樣一位。

佛羅倫斯的金工中心「老橋」
Carlo Manuelli 生於佛羅倫斯,長於佛羅倫斯,在這個以傳統精密手工金匠聞名世界的美麗都市,Carlo就像每一個在「老橋」(Ponte Vecchio)上長大的金匠之子,從小就開始學習繁複的佛羅倫斯傳統金工技法。

老橋自從文藝復興時期以來,即是歐洲訂製頂級珠寶與珠寶商交流集散的彈丸之地,自西元12世紀以來,這道短短的老橋上曾孕育出無數世代相傳的頂級金匠;從文藝復興時期留傳下來的珠寶製作手法,雖然隨著珠寶業界不斷引進新型機械製法而逐漸減少,但是在老橋上還是見得到那恆久而堅持的精美純手工珠寶,Carlo的Manuelli珠寶工坊,正是老橋上現今少數保留所有傳統技法的佛羅倫斯手製金工坊之一。
傳承自文藝復興的執著
所謂的「佛羅倫斯珠寶」(Florentine jewellery),又被稱之為「文藝復興珠寶」(Renaissance jewellery),製作技法源自於古羅馬時期,正如同文藝復興原意在恢復古羅馬時期的榮耀。在文藝復興時期,全歐洲幾乎一半的藝術形式被義大利所改變,當時在義大利得到皇室貴族贊助的藝術家與工匠們,可以毫無後顧之憂地發展他們的技藝與風格,這些贊助者又以佛羅倫斯的梅帝奇家族(Medici)最為知名,也因此這些古羅馬時期的遠古珠寶手工技法,得以在佛羅倫斯發揚光大。

佛羅倫斯珠寶的傳統手工技法,是由許多種手工技法結合而成,每一種都相當費時費力,而且缺一不可。首先是精準而細密的直線與正圓型刻劃出圖騰,而你仔細看著這些圖騰線條的放大版,你會發現它其實就是中世紀教堂裡琉璃玫瑰窗的線條圖騰。在文藝復興時期之前,聖經向來都是藝術創作最流行的主題,也直接地影響當時義大利的珠寶設計風格,這股風潮一直延伸到16世紀,並取代了之前的哥德風格。

這種精密線條刻劃在當時藝術界是一種舉足輕重的技術,有許多文藝復興時期的傑出藝術家,都是在金匠工坊學習精確地畫直線,使得金匠和畫家、雕塑家的關係開始變得密切,這也是為何文藝復興時期的畫作經常可見刻畫傑出的珠寶,這些畫作提供後代一個史無前例的視察與審視的機會,同時了解當代藝術界對於珠寶美學的看法,而不是只能從實物中學習。

以手工打造「金屬蕾絲」
Carlo Manuelli維持著文藝復興時期的工法,每一件珠寶首先以手工在平面或弧面的金屬表面上刻畫極細的線條,每一線條的間距不超過1 mm;當表面布滿均勻的細線之後,再以手工鑽孔,這些小孔將是作品上鏤空或鑲嵌表現。鑽孔的角度與作品的軸心息息相關,每件作品都有它的軸心點,關乎於成品的視覺比重平衡;而在Carlo Manuelli的作品中,每一個孔與孔之間的距離必須一模一樣,以軸心為準的鑽孔角度也必須相同,任何一個偏歪0.01 mm的孔或是傾斜5度以內的孔都是不合格的,因為它將會影響到後續使用線鋸的圖騰位置,進而使作品無法呈現整體性。
鑽孔定位好圖騰的空格間距後,用極細的線鋸以標準90度直鋸,鋸出鏤空般的花樣,分隔每一格之間的金屬寬度僅約為0.05 mm,當所有的圖騰小格鋸完時,也就完成了整件珠寶的基本圖騰,這些鋸格所呈現的將會是珠寶的背面,這只是一件作品的開始呢!

在格與格中間的金屬線,以線鋸將正面與底部之間用45度角斜鋸出平整的面;與其說是鋸,其實是用線鋸當成極細的銼刀去磨出光亮面。當所有的格子都以45度角切鋸完畢時,由於每一個面都會有金屬反光,呈現出優雅的貴金屬原色光芒,因此無須再度拋光;同時由於整體表面的線格都相當細小,完工後的金屬面猶如一片金屬所製成的蕾絲,因此,這種技法也被稱為「佛羅倫斯手工蕾絲金工技法」。
金銀絲鑲嵌細工這種古老的技法,也在佛羅倫斯傳統金工技法中保留下來,並在工法中有著相當重要的位置。雙色金屬的結合以呈現貴金屬之間的色彩反差,也是佛羅倫斯珠寶的特色之一,但相較於常見的焊接法,佛羅倫斯技法則是以金屬相互鑲嵌的方式。先以刻刀在主體刻出凹槽,再將另一種貴金屬填入,然後依金屬的屬性而熔合(Fusion)。熔合與焊接的不同,在於熔合技法不使用焊料為第三低熔點材料,因此不會有一般珠寶配戴多年後常見的易於斷裂或局部氧化變色等問題。

以傳統手工抵抗機械化洪流
刻工與雕工也是佛羅倫斯傳統金工技法中相當重要的一部份,幾乎每一處金屬線條與寶石鑲座上,都會刻上精密的裝飾刻紋或極為細密的抓珠,並在圖形表面整體刻上整齊一致的直線細紋,而這些直線細紋必須一線到底的直刻下去,不得中斷。佛羅倫斯金匠所使用的刻刀比一般常見的體積小許多,幾乎只佔了半隻手,看著他們神乎其技地使著刻刀,簡直就像看到古人在畫工筆畫。
在佛羅倫斯老橋旁的Manuelli工坊裡,Carlo帶領著十多位老中青三代金匠,以傳統金工技法,持續著文藝復興時期的金匠驕傲。在這個工坊裡沒有製蠟機、鑄造機、噴砂機、電鍍機⋯更不用提先進的電鑄機、雷射切割機等等,這裡就像千年前的世界,那時最好的工具,就是金匠的一雙手。

雖然以身為佛羅倫斯金匠為傲,Carlo仍然感嘆,新生代的金匠師愈來愈少了,畢竟現今是個需求快速的市場形態,而工坊裡最陽春的一只戒指也需要最少二個月才能完工,它不只考驗金匠的功力,也考驗客戶的耐心,但是他依舊堅持著維持傳統走下去。Carlo Manuelli 無聲的傳承,我致上無限的敬意,也衷心希望文藝復興金匠的榮耀,能夠永遠傳承下去。

原文刊登於《珠寶世界》66期,2015/07出版。
採訪報導/張怡珮 Isabelle Chang
圖片提供/Manuelli Gioiel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