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永坂景子,螺鈿蒔繪首飾的薪傳設計師

Makie And Raden Jewelry By Keiko Nagasaka

by 蔡 蟳

螺鈿蒔繪首飾可說是特有日本風格的創作,設計師永坂景子將金工結合日本傳統工藝,創造出別具特色的首飾風格。

「螺鈿」起緣於中國

說起「螺鈿」認識的人說不定不多,其實中國早自周朝起即有這樣的工藝,到了唐朝發展得更為精湛,這時日本是奈良時代(西元八世紀),他們從唐朝學得了螺鈿的真傳;平安時代(西元八至十二世紀)依此基礎加入了蒔繪(註1)的新工法,特別是之後的桃山至江戶時代,出了幾位大師級的匠師,將螺鈿做了大膽的創新,發展出日本特有的「螺鈿結合漆藝」風格,流傳至今,成為了一項特殊的工藝。

對於不了解的人,螺鈿到底是什麼呢?螺鈿的「螺」是名詞,是我們一般說的貝殼,至於「鈿」是動詞,即鑲嵌物品的意思。簡單地說,是將處理過的貝殼嵌入到另一種質地的材料上,最通俗的說法是「貝殼鑲嵌」。

在琥珀材質的戒指上做螺鈿鑲嵌

螺鈿採用的貝殼有:夜光貝、鮑魚貝、白蝶貝、黑蝶貝等這些帶有珠光或虹彩效果的貝殼。貝殼之所以帶有絢麗的光輝,學過珠寶鑑定的人都知道是,來自於「珍珠質」的成分,珍珠層在珍珠外套膜的作用下生成,同理,才長出同樣顏色、光輝的珍珠來。人們於是利用斑爛無比的貝殼,裝飾在各種底材上面,一來增加美觀,二來創造價值。

(註1)以金、銀等的金屬粉,彩繪在黑色漆器使之輝煌奪目的「蒔繪」,此獨特的日本技法可追溯到平安時代,這種絢麗異常,被當作貴族文化一環的蒔繪基本技法,自室町時代(西元十六世紀)即已粲然大備,且流傳至今。

螺鈿工藝需手巧心細

螺鈿工藝依使用貝殼厚度的不同,可分為厚螺鈿與薄螺鈿。

厚螺鈿的貝殼除先以弓形線鋸,鋸出需要的圖形外,還得用砂輪機磨成厚度約1.5mm至2mm的貝殼厚片,底材上則挖出比鋸好的圖形稍大、略深的凹槽,兩者方能貼合,製作不僅費時更需高超的技術。以木頭這樣的底材來說,像台灣或越南所做的螺鈿傢俱,是硬螺鈿的凹鑲嵌

薄螺鈿又稱軟螺鈿,使用的貝殼厚度約在0.2mm,比硬螺鈿更薄且軟了許多。此透明的貝殼薄片是,先把整個貝殼浸泡藥水後,由貝殼裡側,將帶有虹色光輝薄如蟬翼的珍珠層給取下,接著用針刀將薄片割成需要的圖形,再浮貼在底材上面,如南韓的食盒、傢俱等是軟螺鈿的凸黏合。

在K金的生漆底材上頭施與螺鈿鑲嵌。

另外,在薄螺鈿與底材間襯以不同的顏色,透過薄層呈現耀眼顏色的,在韓劇裡常可見這樣的衣櫃出現。薄螺鈿目前多用雷射刀切割,大量生產相同的圖樣,貼在物件上面後,再噴透明漆作為保護,技術層面來說較厚螺鈿為低。

螺鈿,往常以使用珍貴的硬木為底材,如今的螺鈿匠師,也採此技法運用到金屬、玳瑁、及其他底材做增顏潤色的變化。

民國50至70年的台灣,除木工雕刻,螺鈿細作亦是外銷高級傢俱需要附加的工藝。這項技法是在40年代,經由香港輾轉來台的浙江老師傅,在新竹落地生根傳授此項技藝,才擴散到中壢、桃園以至全省各地,新竹南寮更形成了所謂的螺鈿聚落,有數百人從事螺鈿的各種加工。80年代後,台灣工資高漲產業外移,此業的師傅逐漸轉做他行,幾呈斷層!

以往,筆者「只知遠山草,不知近身寶」,不知「螺鈿故鄉在新竹」,直到去年上網搜索珍珠資料才知,新竹的社區營造有此保護傳統工藝的課程,向陳甫強老師學習後,了解了螺鈿工藝的發展始末。

傳入日本,千餘年開枝散葉

至於久遠之前傳到日本的螺鈿,自然有過所謂的螺鈿聚落,可查得的最近資料是大正初年(大正壹年同民國壹年)於大阪的高石,出現過這樣的聚落,目前雖無往昔景況,不過向來吸收外來文化甚為用心的他們,經千餘年來的開枝散葉,代代師徒是將此完整的保存了下來,各地都有這種的工藝師進行螺鈿創作。

施與螺鈿的物件,不是五光十色,就是燦若霞光,如果說施華洛世奇水晶是外表美,那麼螺鈿可就是心底美,是一種能夠十足反映出民族靈魂的東西。

(設計/永坂景子)

「民族靈魂?」心急口快的人看到這話,說不定會問:「螺鈿怎會是日本的東西,跟他們有何相干?」沒錯!可人家從「請來文化」吸納養分,斟酌增減,揉合塑形,在心靈的某個位置不也有了無法抹煞的地位,不是?其實你我的身上,也都可看到這樣引用、轉載、整理的成長痕跡,是吧?

好的,如果您對上述的說法沒有太大的異議,多少了解了螺鈿的基本常識後,接下來看看,如何將別人的能源化為自己的能量,在原有的螺鈿底蘊上,更上一層樓,創造出另一種新生命首飾的永坂景子設計師。

克服障礙,結合傳統工藝於首飾

永坂小姐打年輕時對珠寶工作即極為憧憬,東京的設計研究所畢業後,進入POLA化妝品公司的首飾部門,一頭栽入首飾設計及製作的她,用心程度不在話下。我會這樣說,當然不是我在瞎白話,亂猜測,因為在東京珠寶展會上,筆者與永坂小姐雖屬初次見面,可發現到她有一雙飽經歷練的「金手指」聽說她以前屢奪首飾設計製作的獎項,想來自然一點都不僥倖。

1994年左右永坂小姐開始學習蒔繪,98年不請自來、毛遂自薦的她,向之後被選為人間國寶的室瀨和美先生(註2)拜師,學習所謂真正的蒔繪。她的這項舉動,與向來講究請託介紹傳統的作派不同,顯露一種大膽表現的具體行動,去做永不後悔,說到這點,自然是讓扭捏作態裹足不前的男人汗顏!2002年離開任職10餘年公司的永坂小姐,成立自己的首飾工房-K設計,開始單飛。

K設計工房外觀

獨當一面的她不再滿足於被設限的框架,由原先設計製作的首飾金屬底材,延伸到其他各種的材質,除十分精通的金工,永坂小姐更結合了蒔繪、螺鈿、漆藝等的各種新技法另闢蹊徑,不斷嘗試挑戰,將他們給藝術化、生活化、首飾化。陸續也在義大利、香港等珠寶展會,發表自創的新首飾,果然獲得了業界內、外多方面的注目及讚美。

色彩變化燦爛奪目的螺鈿蒔繪作品。

工作上,不安逸於既有成績的她,與業內一般對新東西挑戰意願不高的心態,截然不同。因此,串聯日本傳統技術與西洋首飾以嶄新感覺的作品面市,自然相當辛苦也非常孤獨!可終究她能夠跨越重重障礙,開創獨特的領域,更得到人們的認同及接受,顯然是一位積極行動派的先驅者。

螺鈿所需要的貝殼,都是一塊塊的慢慢鋸下來,看似輕鬆的這項工作,可是只要您親自嚐試之後,鋸子卡在貝殼中間下不去上不來,您就會知道「卡」字的原意為何!永坂小姐,原來就在鋸貝磨殼重重的困處中,披荊斬棘開出一條屬於自己的道路來。

看著永坂小姐的作品,上頭鑲嵌的一小片一小片貝殼,可能有人會認為,不就是按所需的圖形鋸出後磨成薄片,將這貝殼鑲貼在物件,接著上漆塗繪的裝飾手法而已,不是嗎?

(設計/永坂景子)

關於此,可能您就有所不知了!所有每一大片的貝殼並非任何角度,都會發出同樣的顏色與光輝,它只在一定的方向,方會產生相同的變幻美感,因此必須仔細合著一定的方向、角度才行。至於鋸成圖樣的每一小片貝殼,還得依反射之不同,挑選紅、橙、藍、綠…此些極其細微的色彩變化進行安排。透過上繪的搭配,揪住人們視線能夠奇妙變化的作品,看似簡單其實不然,它是一種硬功夫之外更需要軟實力的細膩活。

(註2)室瀨和美先生的漆器作品,除曾多次入選日本傳統工藝展外,他更致力於漆器的修復與保存,2008年獲頒重要無形文化財產保存者「漆器-日本人間國寶」的封號。3年前某手機廠家相中此技法,委請他來設計手機外殼,超限量版4款的蒔繪手機,每只售價2000萬日幣,可見他的「蒔繪」功力確實不在話下,果真「實惠」不起來!

(設計/永坂景子)

承上啟下,擔綱傳承珠寶文化的推手

永坂小姐說:「目前,幾乎是用了就丟的時代,可首飾這種東西卻能一代傳給一代,是不做它想的特殊東西,就因為無法輕易拋棄,因此,自己特想做這種能夠傳承價值的首飾。」

一件螺鈿蒔繪的首飾作品,往往需要好幾個月,甚至一整年的時間方能完成,假如沒有飛蛾撲火這種的熱情投入,單憑一時興趣是無法持續的。需要充滿體力與耐力的創作,永坂小姐即是在上述的信念下不斷創作,方才有此充滿女性纖細感及典雅感,彷如浴火重生般的作品陸續誕生。

目前除了主持K設計的工作外,她更積極投入品川區社區營造一環的「舊東海道.品川宿」(註3)共同開發事業,以「品川宿Gallery連」的旗幟,發表、販賣自個兒及其他數名區內著名作家的作品,更教導當地小朋友,開設兒童首飾製作教室,讓社區內很多的小朋友,從簡單的彎曲金屬穿綁珠珠開始,接觸了所謂的實際首飾。像這種不計成本願意付出的人,不能不說是抬得起頭且還彎得下腰的薪傳人物。

(註3)「舊東海道.品川宿」,舊東海道為江戶時期江戶至京都的一條驛道,在沿線53個宿場裡頭,品川名列東海道五十三次之首,遙想當年此地是有多麼的繁華熱鬧,為了重新注入活力,遂有此社區營造的振興會成立。


珠寶世界 53期

原文刊登於《珠寶世界》53期,2013/05出版。

採訪攝影/蔡蟳

你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