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起馬賽克(Mosaic)藝術,大多數人都會想到在建築物大片牆面、或是家具表面上,由石塊、磁磚、玻璃等材質拼貼出的具象圖騰或是顏色繽紛的樣式。來自義大利羅馬的Le Sibille,是全世界唯一將馬賽克技術與文化應用於珠寶之中的工作坊,1990年成立的品牌,不僅傳承了古老的技術,也加入當代設計,讓這項自羅馬帝國就興盛的藝術風格,融入21世紀的時尚生活中。
流傳超過五千年的馬賽克文化
馬賽克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西元前3000年的美索不達米亞文化,以較大塊、顏色不同的石頭、貝殼、象牙等材質來裝飾建築及地面。到了古羅馬時期,馬賽克藝術更為興盛,表現也更細緻,描寫了許多希臘神話的題材,由於富人才請得起工匠,因此在當時馬賽克裝飾也被視為是財力的象徵。
此外,羅馬帝國對基督教的迫害,以及識字人口不多的緣故,許多教徒以馬賽克拼貼宗教故事場景來傳播基督教文化,也使得馬賽克普及於民間。漸漸的,這種技法越來越常見,在一般住宅及公共建築、教堂的牆面、地面、家具等都用馬賽克來裝飾。
在16世紀,梵蒂岡聖彼得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進行重建,包括拉斐爾、米開朗基羅等人都曾任此項大工程的總監,梵蒂岡馬賽克工坊(VaticanMosaic Studio)以馬賽克取代原本祭壇上的裝飾與畫作,以避免再受到水氣、火把的煙等等破壞。到了18世紀,梵蒂岡工坊發展出「微型馬賽克」(Micromosaic)的新技術,可以用馬賽克方式重現任何畫作及顏色。
18世紀末,此項技術從工坊中流出,梵蒂岡城內與馬賽克相關的小工廠迅速增加。由於樣式精巧、攜帶方便,這些小店的產品吸引許多外地觀光客購買,做為來羅馬旅遊的紀念品,像是小盒子、菸盒、胸針、手鍊及項鍊等等物品,都被微小的、多彩的磚瓦所覆蓋,重現古老時期的遺跡以及日常生活的各種景像。
由於製造一件好的微型馬賽克產品成本越來越高,需要太多的工時與熟練技巧,願意投入的工匠越來越少,到19世紀中,此類產品的水準漸漸下滑,規模也不復以往的盛況。
全球唯一,微型馬賽克與珠寶結合
Le Sibille由Camilla Bronzini、Francesca Neri Serneri和Antonella Perugini三位女士共同創辦,其中負責設計的Francesca在完成她的古典藝術研究時,被微型馬賽克這種工法所吸引,因此決定尋找懂得這種技藝的人才。尋尋覓覓後,與梵蒂岡馬賽克工坊的一位大師取得聯繫,經過多次討教,這位大師決定將這種技法傳授給她們三位後輩。
三人共創品牌之後,招募到同樣熱愛金工的團隊,都希望能將古老的藝術與技法於現代重現。目前Le Sibille僅有4~5位資深工匠,視作品的難易度,每個月大約生產5~8件作品。雖有培育新一代工匠的計畫與想法,不過要找到有同樣熱情、堅持的工匠,以目前的情況看來有點困難。
品牌名稱來自義大利的傳說,在古羅馬詩人維吉爾、奧維得和義大利詩人但丁的作品中,拿坡里海灣附近的庫邁有一位女祭司Sibilla Cumana,她總是能精準預測古羅馬大軍的未來。以Le Sibille為名,不僅是向Sibilla Cumana致敬,也希望像她一樣,能夠預言、帶領珠寶產業的潮流。
捍衛、傳承著這種古老技法,身兼藝術家與工匠的角色,Le Sibille 貢獻大量的時間來創造每一件珠寶,保留中古世紀的做法,每一微型磚瓦由手工置放在18K金為底的座台上,創造一件又一件的人像、花卉、動物或建築物等圖騰,普及於希臘、羅馬、拜占庭、文藝復興、巴洛克、伊斯蘭及亞洲的藝術,在方寸之中重現,融入21世紀的生活之中。
除了保留傳統的Micromosaic系列,Le Sibille 也發展以古老金匠工藝為主的Giants系列,獨特的金工造型或是大寶石,鑲嵌在細膩而保有純樸手感的18K金浮雕,有如中古世紀貴族的家族收藏。Lilliput系列則是如小人國般,將繽紛世界濃縮於珠寶中。近期Le Sibille 也與知名珠寶設計師Alessio Boschi合作,將微型馬賽克設計與高級珠寶結合,在2015年巴塞爾珠寶展上發表,大受好評。
微型馬賽克珠寶的製作流程
Step 1
由Francesca設計樣式、繪製草圖及細部工作藍圖。
Step 2
製作馬賽克磚的方式:先將鉛玻璃熔化在坩堝之中,以調製所需的不同顏色,同色系間的顏色差異十分細微,在拼貼時才能完美的詮釋原始畫作,並達到柔和的漸層效果。再以鉗子將融色完成的玻璃,於火焰上拉成寬度不超過1mm的細長狀。
Step 3
先由金工師傅依設計圖打造18K金的座台,再與工作夥伴們討論寶石與馬賽克的配色與鑲嵌方式。師傅在拼貼時,依設計圖將細長的玻璃棒裁切成所需要的尺寸,細膩的將畫作複製成微型馬賽克作品。
原文刊登於《珠寶世界》65期,2015/5出版。
撰文/邱藝青.圖片提供/Le Sibil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