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台北市復興南路一段巷子內,便可以看見斗大鼎珍坊餐廳招牌(編按:為2017年時採訪,餐廳現已遷離原址),老闆是滿頭銀髮的80歲珠寶前輩張應來,他不僅是台灣珠寶圈的大老,更是有名的美食家。這天中午,社長約好了採訪張先生,他一早已經在廚房忙了,看見我們過來,馬上親自為我們點了幾道好菜,我們就一面訪問一面用餐。從他口中說出的往事,都是一件件讓我們驚訝連連的故事,當然也都是台灣珠寶史上重要的成長故事,感謝張先生與我們分享他打造的福瑞行傳奇。
Frank & Co. 生意遍佈世界珠寶市場
對較年長的台灣同業來說,大家都知道有一位經營外銷珠寶的「廈門張」,大家甚至不曉得他是怎麼進入這一行的,只知道他外銷生意做得很大,今年已經高齡80歲的張應來,講起話來還是鏗鏘有力,依然每天都要到餐廳報到,因為很多招牌菜都得要他親手烹飪,才不會走味,就像這天,聊不到幾句就有廚師來張先生耳旁輕聲說:「老闆,你要去切一下牛肉了。」可見店內不能一天沒有他。
張應來先生說,他1965年就開始賣鑽石了,當時台灣似乎還沒有GIA證書,鑽石利潤很高,至少有50%。後來張先生以「台灣玉」的設計打進國際珠寶市場,因為他要求的品質很高,受到日本、歐美人士搶購,訂單多到他總是站著處理堆積滿桌的訂單。
廈門張設計的珠寶都使用上等台灣玉和珊瑚,且電鍍厚實,非當時一般便宜貨可比,除了為台灣賺進大筆外匯,張先生也賺進自己的財富,張先生說:當時也批發到國內大飯店以及機場免稅店、藝品店,每日需要很大出貨量,當時他的公司在廈門街,由於他只進高檔貨,付款又阿莎力,行業上、下游都樂意與他合作,「廈門張」在珠寶圈的稱號由此傳開。
張先生很有生意頭腦,無論是在商品的組合還是策略的分析上都觀察細微、決策精準,他看準了珊瑚的外銷市場,設計出很多珊瑚藝品,也設計蛋白石的產品,內、外銷通吃,40年前就飛遍世界去參展,美國、歐洲、澳洲都去過了,張先生還說:「台灣我是第一個在國外雜誌做廣告的,當時我在歐洲的Europa Star跟美國Lapidary Journey都有登廣告,當時Lapidary Journey全頁彩色廣告就要美金5,000元!但是效果宏大。」
Frank Chang就此聞名國際(張先生說,邱社長當時就是看到Europa Star的廣告才來推銷我進口書),雖然歐美市場很大,但很多人卻不知道怎樣打進他們市場,當時大東山的呂董事長就很佩服他的勇氣與智慧。
印製精美產品目錄 台灣第一人
40年前,張先生每年都印製新產品精美目錄,一次寄出上萬本,光是寄送給世界各地的客戶,郵費就要花台幣100多萬。張先生在這些目錄的設計製作和用心程度,在當時可稱是空前的。
不僅請日本攝影師拍照,還送到日本最有名的印刷廠印製,目錄每頁的產品都要張先生親自編排,每一個順序、每一個角度,甚至每一頁的美編方式,都是他的心血,要讓每一個戒指都像閱兵一樣整齊站立拍照,要費很大的工夫,全部都排列完成之後,在攝影師的燈光與角度算準後按下快門,啪的一聲,就要收費台幣2,500。一小本目錄光攝影費得十來萬。
對於目錄的要求都做到這種程度,可想而知張先生對於他的產品要求更高;當天張太太拿了一批當時的產品過來,包含珊瑚、台灣玉、珍珠貝的一系列商品,每件歷史都在20-30年以上,但款式至今看來依然典雅大方,絲毫不輸今日藝品店的貨色,令人好奇的是,這些當初電鍍的K金,今日卻色澤依舊。
張太太解釋說,我先生很重視電鍍品質,別人為了省成本,電鍍都很輕薄,有的才零點幾毫米,我們的起碼1毫米,有的到3~5毫米,所以不易退色,我們做外銷20幾年從來沒有被退貨過。為了做出好的產品,張先生一天到晚都在想怎麼設計、如何好還要更好,就算每件1美金的藝品也要做到完美無瑕!
升級做珠寶店的整體形象規劃
在內、外銷都得到豐碩的成果後,張先生也自己到來來飯店(現在的喜來登大酒店)開店面,取名「蚨瑞行」(福瑞行的前身),當時大家都覺得他的展示道具跟傳統的不太一樣,既高雅又能凸顯珠寶的美感,因此同業爭相要買他的陳列與珠寶盒,這個因緣讓他開始投入珠寶盒與陳列設計。
張先生回憶,當時經營傳銷鑽石的偉新公司是他最大的客戶,每三天要送2,000個盒子去他們公司,業務有時得從1樓扛到11樓,腿都軟了,短短兩三年賣了他們5、60萬個的珠寶盒。後來張先生也開始做起櫥窗設計、店面裝潢、燈光等等,像是東方之星、斐儷、嘉記、京華鑽石、玉世家、和記、點睛品等,包括中南部珠寶店都要找他做店面設計裝潢,一直到現在福瑞行的珠寶燈在珠寶展場上都還是各大名店指定使用。如今大兒子張嘉峰已經接手福瑞行的包裝、燈光、櫥窗設計等業務。
恩威並施 平衡的管理哲學
張先生講話的嗓門很大,個性也很直接,幾乎是想到什麼就講什麼,讓人以為他很兇、很難相處;張太太說,其實他很善良,且對於自我的要求很高,以前生意正好的時候,他都跟10幾個員工一起站著上班,很有效率的處理來自世界各地的訂單、信件。雖然張先生也會開口罵人,但是員工都還是很喜歡他,因為他也對大家很好。張太太說公司有個小姐做到現在已經46年了,還說要做到公司收了才走;以前配合的師傅現在有的在大陸發展,但還是會特地回來看他,相約一起來餐廳吃飯,大家都很珍惜與張老闆的這份情誼。
雖然現在張先生已經沒有在珠寶行業的第一線,但他的餐廳因為用料實在、口味獨特,不僅吸引許多報章雜誌採訪,也是許多珠寶店大老闆宴客吃飯的首選,店內的裝潢雖沒有外面五星級飯店的氣派,但卻有著濃厚的人情味,張先生只要一有空就會到店裡,也不時會和顧客聊天,這裡不僅有特色的菜餚,也能聽到張應來馳騁珠寶業50年的故事與傳奇。
好友眼中的張應來
櫥窗設計品質極佳 用過都說讚 / 吉品珠寶董事長鍾木旺
了解張先生個性的人就知道,他並不兇而且非常好相處,也值得信賴。他對於珠寶陳列可是一流的專業,張先生一眼就能看出這個店應該如何裝修、櫥窗應該怎麼擺;還有大家都知道,他的珠寶收納盒是最好的,或許有人會認為他公司「福瑞行」的產品價格比較貴。但是不同品質價錢自然有別。張先生的敬業精神業界無人能及,對於品質的要求更是固執到極點。我公司使用他們裝修都快三十年了,沒什麼需要再調整,珠寶聚光燈品質就是好,用了十幾年只要重新擦拭,頂多換個燈泡就跟新的一樣。
張先生未開餐廳前,夫妻每天下班後都會來等我們一起晚餐(一星期至少有四天),餐後他們還會去拜訪客戶,看看是否還有需要服務的。台灣有名珠寶店同業重新裝修幾乎都會放心的再交給張先生。自從改行開餐廳後他就專注於料理,他親手料理的私房菜也一樣出色。來嚐過的名人不計其數。自從我吃過張先生的紅燒牛肉麵後就甚少在坊間吃到滿意的牛肉麵了,還有白煮豬手(以火腿熬煮),我曾經連續兩餐吃了8大塊。
晚輩敬佩的張老爹 / 陳氏鑽金董事長陳逸群
業界人稱張老爹的張應來先生,他是我乾爹。認識乾爹已經超過25年,任何時間看到他都是神采奕奕,打招呼的聲音永遠宏亮有精神。乾爹除了對工作認真堅持和執著在珠寶業界赫赫有名之外,也是一名老饕,經常上山下海尋訪美食,並在70歲轉戰餐飲業,開了鼎珍坊餐廳。乾爹用對珠寶的態度經營餐廳,以一貫認真堅持的態度表現在對美食的熱愛,使得鼎珍坊在一開幕立刻門庭若市,一位難求。乾爹的獨創私房菜吃過的人都讚不絕口。
乾爹永遠樂觀積極的人生觀,以及面對困難永不退縮的勇敢精神,一直是我學習的榜樣,也讓有幸追隨在他身邊多年的我獲益良多。
勤奮工作、追求完美 讓人尊敬 / 玉世家負責人鄭勝琦
張先生是受我敬重的長輩,我們常在一起打球,他是業餘高球的高手,他非常熱愛打球,除了吃,打球幾乎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事(因為他也是美食主義的老饕),雖然最近身體微恙,但他仍然有空就約人打球;至於他的球技,我們都甘拜下風,他已經達到單差點的Single(也就是相差都在標準桿10桿之內),老爹打球和做事一樣,都很「盯真」,從不馬虎行事,這是我最敬佩的地方,他是個很勤奮的工作狂,張太太則是他的賢內助,任勞任怨,兩人還真是絕配。他因為愛美食,更有自信能做出台北餐廳吃不到的美味,於是大膽的在70高齡開了「鼎珍坊」餐廳,不僅轟動台灣的饕客界,連對岸的名人都慕名而來,我個人最喜歡他的私房菜《吞舌菜》、《豬手》和《鵝掌》。
後記:張應來先生已於2024年仙逝,一代傳奇人物的光彩人生落幕,也留給後人無限追思。謹以此文記錄在台灣珠寶產業初始,就有這麼一位眼光遠大、要求完美且堅守岡位的「廈門張」。
原文刊登於《珠寶世界》77期,2017/5出版。
採訪攝影/邱惟鐘、吳靜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