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首頁 » 設計 Design » 當西方金工藝術,遇上花蓮寶玉石-金玉良研人才培育計畫

當西方金工藝術,遇上花蓮寶玉石-金玉良研人才培育計畫

JW Editors
金玉良研 學員創作過程模型展出

一份來自已故金工藝術家阮文盟老師對花蓮玉石及台灣設計師的關愛,在2024年末有了初次的成果展-「金玉良研」。

這項由花蓮縣文化局啟動的培育計畫,謝旻玲、吳沛璇兩位導師引領七位設計師:黃仁傑、孫菩蔚、李若珊、黃致傑、陳政罡、柯婷婷、胡毓芳,歷經逾八個月的徵選、培訓、發想、設計、製作等過程,不僅以花蓮寶玉石為材,完成「共生.供生」為主題的首飾設計,未來也將建立設計品牌、推出衍生商品,讓花蓮寶玉石的風采與台灣珠寶設計師的能量,共同閃閃發光。
金玉良研培育計畫的導師與學員們。
金玉良研培育計畫的導師與學員們。

來自已故金工藝術家阮文盟的遺願,推廣台灣寶玉石之美

謝旻玲是「Mano慢鏝」的創辦人,曾經留學德國的她,這幾年率領國際當代首飾展覽策展團隊,連結東西方的金工藝術,讓更多國際的藝術品與藝術家能在台灣為人所知。她說:「在2023年11月中,收到花蓮縣文化局視覺藝術科科長鍾妏的訊息,表示文化局有意啟動一個關於花蓮寶玉石設計加工人才的培育計畫。起初是由台灣金工圈前輩阮文盟老師向花蓮文化局提出的規劃發展,期許將台灣寶玉石之美推向國際舞台。」

在謝旻玲收到這個訊息的三天後,阮老師就因病離世。「肩負起老師在病榻前的叮囑,我們即刻開始著手與花蓮縣文化局擬定計畫內容。」為了完整計畫中金工以及寶玉石研磨技術的課程與設計概念引導的整合,謝旻玲邀請吳沛璇老師一起加入師資陣容。畢業於德國特里爾大學伊達-奧柏施坦校區(Trier University Campus Idar-Oberstein)的吳沛璇,對於當代寶石研磨首飾有豐富的經驗,對於藝術創作的發想也有獨到的見解,樂意與台灣的學員們分享。

謝旻玲是本次金玉良研計畫的靈魂人物。
謝旻玲是本次金玉良研計畫的靈魂人物。

從發想到成品量產,著重培養設計師的完整創作過程

有別於其他徵選設計圖的比賽模式,謝旻玲解釋,「金玉良研」花蓮寶玉石首飾創作設計及切磨人才培訓補助計畫重視參與學員能獨立從設計發想、參與創作概念討論、交流並能獨立加工製作完成創作的完整過程,並著重將當代設計概念導入且應用在地玉石,以可配戴在身上的微型雕塑-首飾,來詮釋並呈現台灣寶玉石的美。

為了能鼓勵每一屆參與的學員都能夠在計畫結束後持續以台灣寶玉石創作首飾,花蓮縣文化局創立「金玉良研」作為旗下的實驗性美學品牌,保留與學員簽約販售衍生商品之機會。所以在這一次的成果展中,都可以看到學員們除了展出一至兩件的當代首飾創作之外,還有展出他們衍生出相對商品化的首飾創作,更符合日常配戴性與獨特性。

對於花蓮寶玉石的特性,吳沛璇說:「台灣東海岸的花蓮,蘊藏豐沛的玉石資源,有過一段輝煌歷史的豐田玉,各種玉髓:夢幻的藍寶、仙氣飄飄的雪花玉、多彩溫潤的年糕玉等等,這些豐富的色澤和紋理造就於台灣獨特的先天條件。」

(左起)花蓮縣文化局長吳勁毅、本次計畫導師謝旻玲、吳沛璇於展場合影。
吳沛璇認為台灣玉石的美,不同於傳統寶石分級裡所追求的的晶體淨透程度或色彩飽和度,相反的,是許多層面的差異性形成個體獨特,讓東海岸玉石的價值是相對主觀;每塊石頭擁有獨特的內含物、斑點、羽毛、雲紋、沁色等等,在伯樂的眼裡就是獨一無二的寶藏。

獨一無二的台灣玉石與當代首飾的創作不謀而合,當代首飾不侷限於傳統的貴金屬純度、寶石等級與精湛工藝的市場價值,反而更看重創作者個人的思考與概念,和玉石之間最適切的命運配對。

引導設計師重新省視內在思維與工法,創作理念再突破

培訓課程共歷經四個月,每月一次的金工以及寶玉石研磨課程兩堂,以及每週一對一的線上討論課程,在技術及工法上面引導學員,如何以花蓮寶玉石來表現個人的完整創作理念。

此次參與培訓過程的設計師們,雖有金工創作或寶玉石研磨的經驗,不過教育的背景與程度各異,在初步梳理創作概念與表述,就花了兩個多月的時間。每週學員需提出數張草圖及模型共同討論,各自向內挖掘的歷程並不如想像中美好,每位學員都經歷並跨越一段撞牆期後而展現新貌。

上課中示範電銲機的使用。
上課過程。
上課過程。
上課過程。
上課過程。

在討論完大家的創作概念後,就進入執行階段。參與學員大都具有基本金工技術基礎,所以在金工課程內容上,著重在寶玉石與貴金屬的結構設計與製作,透過加入精密顯微電銲設備,輔助增強教學內容,協助學員們在傳統的金工技法之外,能有更精密結合貴金屬與玉石的各種結構可能。

在玉石研磨課程中,發現學員們較熟悉傳統蛋面製作,所以在初期先進行自製工具的教學,後期則針對各自創作設計去組織合宜的機具支持;除了老師們的指引,學員們之間也會相互的分享各種好用的實作撇步,逐漸完整各自的工具才能讓製程順利完成。

胡毓芳《空間皺褶》
李若珊《The Sound of Home》
柯婷婷《絆.伴》
孫菩蔚《夢境時空》 孫菩蔚《夢境時空》
陳政罡《古舟計劃》
黃仁傑《珍惜》
黃致傑《葉脈 Victoria FloatingLeaf》
孫菩蔚《夢境時空》

吳沛璇表示,這次7位成員的創作,在技術上都有非常挑戰的地方:黃仁傑的浪板當中筆直平行的切割線,是每一個步驟精準執行的結果;胡毓芳的裂面是試圖控制無法預期的意外性,作品看似輕鬆隨性,但卻是經歷無數失敗後的理性;孫菩蔚挑戰堅硬緻密的玉髓,磨成為不規則薄殼,透出如夢如幻的紫白,俐落的金線穿梭於彎曲的空間裡;李若珊將阿美族樂舞文化藏在玉殼空腔之中,淘空的墨玉成了可配戴的樂器;陳政罡用玉皮構築舟形,以豐田玉結構榫卯,反覆測試厚薄與尺寸的建構強度,發展出獨特的構成方式;黃致傑用參數設計和控制機械手臂去切磨寶玉,在此次計畫中提供了具實驗性的參數;柯婷婷用剛硬玉髓表現溫暖與柔軟的陪伴,突破材料的客觀認知。

設計師孫菩蔚表示,金玉良研的計畫不論是對花蓮玉石的品牌推廣、或是對創作人才的發展,都有正面的影響。對她個人而言,除了進一步操作玉石雕刻的小技巧、認識了好多前輩同才,也對創作的方向與方式有了一次思考與整合的機會,獲益良多。

兩位老師都認為,這是一段相當難得的旅程,因為所有人都願意跨出自己熟悉的工作模式,帶著台灣寶玉石,走一段帶著高度實驗性、非常挑戰自我的道途。

這些當代首飾的創作,玉石並不是配角或只為了增值而存在,更是為我們傳達意念的主角,演繹並完整創作者的靈魂。感謝來到我們手中與我們一同工作的這些玉石們,我們期盼有更多帶著開放的心、勇於接受挑戰的創作者們,共同挑戰產業轉型的新方向,來與我們一同搭上後續的「金玉良研」列車。

金玉良研成果展,完整呈現計畫脈絡

金玉良研成果展已於花蓮縣美術館展

金玉良研的成果展,在展場的設計規劃上也力求呈現本計畫的全貌縮影。謝旻玲說,現場不只著重在學員的成果呈現,更重要的是呈現整個計畫執行的過程,每一位學員他們的開發過程中所有的設計草圖以及開發過程中製作無數的模型也被呈現出來。

這個計畫的特別之處,是期望每一位學員在完成此次培訓之後,依然能夠持續用花蓮寶玉石來創作,所以每一位學員都開發出一系列衍生商品,與花蓮縣文化局持續合作,提供寄售的機會,因此也包括了衍生商品的完整包裝以及商品相關資訊的介紹。

金玉良研計畫的Logo標誌,融合了「金」、「玉」兩個字,由上至下同時呈現出琢磨玉石的過程,精煉出這個計畫的精神,由「可以工作室」所設計,也特別介紹在展覽牆面上。

展場中關於計畫宗旨和參與人員的介紹。
將設計師創作過程中的手稿與模型一同呈現。
藉由手稿的呈現,更能了解設計師的理念脈絡。
學員創作過程模型展出。
展品的陳列,讓作品背後的細節也能被看見。

資料提供/花蓮縣文化局、謝旻玲、吳沛璇。整理/邱藝青


延伸閱讀

.金玉良研 花蓮寶玉石×當代首飾設計成果展
.「金玉良研-2024花蓮寶玉石首飾創作設計及切磨人才培訓補助計畫」成果展

你可能也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