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如從寶石內部發出的一道霓虹光,是別種寶石所沒有的視覺效果,帕拉伊巴Paraiba碧璽30多年前出現時還被以為是合成寶石;很快的,它的美麗與稀少性獲得收藏家的重視,身價上漲幅度迅速。
爾後,雖然因為不同產地而使這種寶石名稱出現一些爭議,但也不掩它的獨特光采,經過國際七大鑑定所研擬之後做成決議,「帕拉伊巴碧璽」一詞不單指產地,而是所有與它一樣是「含銅鋰電氣石」的,都可以稱作是帕拉伊巴。
出道不到四十年的寶石明星
碧璽這位明星打從兩百年前一出道就備受「愛戴」,從皇民到庶民都為之著迷。最受喜愛的紅碧璽知名度最高,接著綠碧璽、黃碧璽、藍碧璽到有著漸層顏色的西瓜碧璽,還有被用來做健身氣場和淨水等用途的黑碧璽,都是高貴不貴的彩色寶石。
接著,一位探礦者Heitor Dimas Barbosa在巴西的東岸,發了狂似地尋找不為人知的一種碧璽七年有餘,直到1989年,在Paraiba州的Mina da Batalha發現了電光般的藍色碧璽。許多高品質的碧璽來自巴西近南部的Minas Gerais區域,而這個電光藍色的碧璽獨自處於兩千公里外遙遠的東部帕拉伊巴州,因此為其取名「帕拉伊巴碧璽」Paraiba Tourmaline;像是自體發光的寶石固然讓人驚豔,不過價格也一路往上令人血壓高昇。
奈及利亞、莫三比克也有新礦
發現礦藏的Barbosa先生的兒子表示,當時剛開採出來,拿到聖保羅的寶石交易市場,一克拉20美元沒人要,笑說哪有寶石亮成那樣,一定是假的、合成的。不過隔年在吐桑珠寶展上,一開始他們試著將售價定在每克拉100美元,結果亮相後,一週內價格漲了20倍,戲劇性的翻轉直到現在質量高者已有逾兩百倍的身價。
原礦沒幾年即停產,沿著礦脈在50公里遠的Rio Grande do Norte的Parelhas發現了新礦源,接著還有Mulungu和Alto dos Quintos礦。但巴西這些礦量少無法滿足市場的需求,加上形成地質的關係,大部份正統巴西產的帕拉伊巴碧璽晶體總是非常小,淨度高的更是難能可貴,一般來說超過5公克的原石晶體已屬稀珍,這也是為什麼很難在珠寶店裡看到帕拉伊巴碧璽,就算有也多是一克拉上下的大小。
2001年來自西非奈及利亞的含銅碧璽突然面市,讓人驚喜的是色彩與巴西的帕拉伊巴碧璽十分相似,若要挑剔的話,或許可以說豔藍的色度沒那麼高,但是很難辨識其差別。人們開始談及岡瓦那大陸板塊的漂移理論,推想南美洲巴西右邊突起的角正是帕拉伊巴州,和非洲西岸奈及利亞凹進起的角拼圖起來是相吻合的,或許這可解釋為什麼兩處同時擁有特質如此雷同的寶石;奈及利亞西北方Edeko礦的霓虹藍電氣石同樣是含銅和錳的鈉鋰電氣石。此礦區產出的數量較多,淨度高,價格也親民些。
2004年同樣在非洲的莫三比克發現Mavuco礦藏,一舉成為產量最豐的新礦。人們有較多機會擁有美麗的電光色碧璽,不過這又會讓消費市場開始一場巴西帕拉伊巴「老礦」的追求吧。
要稱為帕拉伊巴,銅、錳不能缺
我想應該沒有人要去背碧璽的化學組成:(Na,Ca)(Mg,Li,Al,Fe2+)3Al6(BO3)3Si6O18(OH)4,夠長吧!複雜的化學組成造就豐富多變的色彩和品種多元的碧璽家族,其中較為稀少珍貴的鋰電氣石Elbaite(多色性電氣石),發現於義大利托斯卡尼Tuscany的厄爾巴島Elba,故名Elbaite。錳離子多呈粉紅、紅或黃,有我們最為熟悉的Rubellite紅碧璽,而含銅和錳離子的帕拉伊巴正屬於鋰電氣石的種類之一。
銅元素具有美麗的色彩與光澤,在歐洲古建築的屋頂上常能看到這種高亮度的綠青色彩,錳元素就像菱錳礦具有獨特的鮮豔粉紅色。這兩種微量元素讓正點的帕拉伊巴碧璽自成一格,甚至獨立出自己的色彩-帕拉伊巴藍!市場慣用:土耳其藍、霓虹藍、電光藍、薄荷綠等等,夏天到了我想為它形容為「帛琉海岸湛藍」。
科技日新月異,寶石學同樣與時俱進。以前人們是看色論石,像是紅寶石,顏色夠紅才是紅寶,偏紫或藍就成了粉紅剛玉或紫色剛玉。現在新觀念則是要看化學成份來決定寶石品種,科技鑑定的運用發展,為帕拉伊巴碧璽的分類有了新定義。藍色碧璽本來就是比較珍稀且昂貴的品種,但並非所有藍色碧璽都是帕拉伊巴碧璽。
一般靛藍碧璽是因為鐵元素致色,另一種亮綠色的鉻碧璽是因為釩元素置換了鉻,而產生那飽滿鮮明的綠。而帕拉伊巴碧璽是銅元素致色,即使具有非常相似的「湖水藍」藍碧璽或亮到似「薄荷綠」鉻碧璽,只要是缺少了「銅」也不能夠稱之為帕拉伊巴碧璽。
所以得要先確定是不是含銅和錳才能認定它的身份,學理一點的用詞就是「含銅鋰電氣石」。鑑定上用各種光譜儀器等化學成份分析,先得知是否含有足夠的銅元素和錳元素,然後色度達到飽滿藍、綠色系,才被歸類為帕拉伊巴碧璽。化學成份的高低是影響顏色的表現的主因,據研究分析顯示,例如Batalha帕拉伊巴碧璽隨著銅和錳含量高低比例,顏色多有不同,含量越高者霓虹藍的色澤越強烈,反之多偏向土耳其藍的色調。
釐清產地議題,為寶石正名
現今是講商標使用權的年代,寶石也不例外。這為寶石的命名帶來新的討論和名稱用字的議題。這種面市不到四十年的新寶石-含銅鋰電氣石,又名帕拉伊巴碧璽,因為首先發現於巴西帕拉伊巴州而得名。理論上說,含銅的藍綠色碧璽都可稱做為帕拉伊巴碧璽;而持產地觀點的人認為,只有巴西甚至只有帕拉伊巴地區的含銅碧璽才能算是真正的帕拉伊巴碧璽,就像是產地認證的概念。
為了平息市場上的紛爭,也讓鑑定工作有統一標準,由七家國際主要鑑定所為成員的LMHC世界鑑定所協調委員會(註),於2006年首次發表共識:帕拉伊巴碧璽(paraiba tourmaline)是藍(電光藍、霓虹藍、紫藍)、綠帶藍到藍帶綠、或綠色的鈉鋰電氣石(elbaite tourmaline),中到亮的色彩飽和度,不分產源主要以銅和錳為致色元素。此名稱的來源是由於首先發現於巴西的帕拉伊巴礦區。
在鑑定報告書上基本要求標示出:鈉鋰電氣石Elbaite和顏色陳述。如果得以測知產地證明為巴西者,可直接稱為Paraiba帕拉伊巴碧璽。產地如果測得出來,就能標示巴西、奈及利亞、莫三比克或其他;另外,如果產地並非巴西,證書上不直接標示帕拉伊巴碧璽這些字樣,但通常會加註:此銅和錳致色之鋰電氣石elbaite toumaline在市場上亦稱為帕拉伊巴碧璽paraiba tourmaline。
市佔率最高的GRS證書用些許不同的形態表示,它在顏色和產地上標示區別,如果是巴西的會加強表示帕拉伊巴礦區等字眼,如果是其他產地,會在顏色形容上加註:如帕拉伊巴的霓虹色之類的用語。
許多消費者會問:「帕拉伊巴碧璽有沒有熱處理的問題?」其實每個礦都有自己的特殊偏色,巴西產的為濃郁飽滿、明亮無比的藍色調,但是克拉數較小;奈及利亞和莫三比克產的偏向清澈的綠色或藍綠色,克拉數較大。雖然說銅元素是造就耀眼的霓紅藍綠色調、土耳其藍和亮綠色的主因,然而一般而言95%的帕拉伊巴碧璽是經由加熱到500多攝氏度的工法,將錳元素致色的紅紫色調降低,使原本都是紫到紫紅色或是黃綠的原石,只留下晶瑩美麗的藍綠色。
不是所有的含銅和錳的碧璽都能因熱處理變成我們追求的顏色,崩解和加熱失敗的機率也相當高。除了浸油或充膠這類處理絕對會揭示之外,帕拉伊巴碧璽通常經過加熱,然而由於大部份的熱處理其實無法完全偵測及證明,因此統一不加以標示,除非有明顯的證據,鑑定書上也不會每顆寶石都標示出產地。而GRS在這方面會標示出可測出的內容;各家鑑定中心的證書多少用語不同,但相信都是為了尊重原始產地的名稱以及鑑定的客觀角度。
(2024/12 筆者新增補充) 於2018年開始較多有充填處理用於Paraiba上,因為帕拉依巴碧璽是由銅和錳致色的鋰電氣石,通常含有細小裂隙從而影響淨度,而經過熱處理的帕拉依巴碧璽內部裂隙情況更為明顯,因為加熱不但會造成新的裂隙,也會擴大原有的裂隙。因此這類碧璽可能會被填充無色的外來物質如人造樹脂,以優化淨度提高外觀品質。
(註) LMHC全名為Laboratory Manual Harmonisation Committee,目標為協調全球寶石學報告用語,並定期開會討論最新寶石學相關問題。現由全球七大鑑定所組成,包括CGL (日本)、CISGEM Laboratory (義大利)、DSEF German Gem Lab (德國)、Gübelin Gem Lab (瑞士)、GIA Gem Laboratory (美國)、Gem and Jewelry Institute of Thailand (GIT、泰國)、Swiss Gemmological Institute SSEF(瑞士)。
每個人心中的「帕拉伊巴」
小資族照過來,在前頭講了多次帕拉伊巴碧璽的美豔色彩。其實有許多碧璽不是因為含銅才會有同樣亮眼的藍或綠色,像巴西、莫三比克或阿富汗等產碧璽的地區,會出現一些不是銅致色,但是同樣甚至超越含銅碧璽的亮麗色調。要選擇視覺上的美感,或者執著於純正血統,就端看各人喜好了。
許多彩色寶石的礦藏就在地底下或山裡面,一個洞一個洞的被包覆起來,儼然就像是大地的藏寶箱,寶石等級的帕拉伊巴碧璽產於結晶花崗岩晶洞中,亦會出現於沖積礦床上像莫三比克的礦區,地底下的開採讓礦坑變得像蜂巢般的,週遭充滿隧道和豎坑。
據說巴西當地的尋寶人會觀察螞蟻造的蟻窩和土撥鼠打地洞挖出來的土堆,檢視土堆裡任何不小心被帶出來的細小晶體,或許下頭就是一個新的礦脈。即使礦坑不見得是採不完的寶藏,只要有一線希望,就有人會追尋下去,這也是寶石界刺激和令人期待和興奮的一面。
原文刊登於《珠寶世界》65期,2015/5出版。
文/杜雨潔 FGG, G.G, FGA, SG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