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立夏的下午,我約了設計師王月要、彭士芳一同來到位在台北市延吉街巷弄裡的范能工作室,參觀范爺的銀飾收藏並聽聽他的收藏故事。
老銀家也是老行家
范能有人稱他范爺,一頭栽進銀飾收藏已有38年,他台灣是少數銀飾收藏家裡最資深、也是收藏最豐富的行家,許多從事復古珠寶設計的老師都曾經來到這裡尋找老銀飾配件,也有不少知名收藏家來此尋寶。
我們都知道古代銀飾、金飾大都來自皇家貴族,種類也多,且東、西方的銀飾品大不相同,我問范能,你的收藏範圍以哪類為主?
1980年代台灣經濟正在起飛,在這個「台灣錢淹腳目」的年代,儘管兩岸還沒有開放,許多人已經嗅到中國古文物價值的氣味,就在此時范能成立工作室,原來想做珠寶收藏,發覺學問太大,所以選擇了比較單純的銀飾收藏,而他收藏的範圍著重在首飾,其他的不做考慮;首飾體積小,易於存放,投注資本也比較無壓力。
30幾年前流入台灣的老銀飾往往是以「袋」計算,許多脆弱的老銀飾往往被擠壓得零零散散,還好自己懂得些金銀細工,買進之後,再將它們敲、折、鍛、焊,整理整理,保持原有型體,許多小件的配飾如頭飾、帽花、服飾,都是珠寶設計師的最愛。
為了研究老銀的型制、工藝、作工,范能買了許多書來充實自己,由於自己懂得比舊貨市場的人多,所以常常能夠買到「物超所值」的東西,有一批明代鑲嵌了寶石的純金飾品,作工精細,賣家誤以為是銀鍍金,他就很阿莎力的通通買下了。
由於當時台灣經濟好,一些品項好的珠寶文物經由香港、澳門商人紛紛帶入台灣。那段時間是喜好收藏文物者最甜美的時光,逛台北光華商場成了他每週的功課。范能說:有時收到幾件難得一見的精品,會高興得睡不著,只要用心去挑,每次去總有滿意的收穫,也因為這樣的機緣,他成了台灣老銀家(老贏家)。
掀起老祖先的金、銀飾收藏風潮
早年,范能成立個人工作室,從事中國老祖先的銀飾收藏、修復與買賣,由於這類收藏的人不多,他就成了箇中佼佼者,生意好的時候,顧客應接不暇。他並沒有將賺到的錢去投資股票,而是再去各地文物市場尋找一些原本買不起的精品,因為他深諳老銀的製作手法,常會親自動手將一些不起眼的花件拼湊,設計成一件令人眼睛一亮的老件,不是老行家根本辨識不出來。
大多數人不願意收購受損的瑕疵品,范能因此能以超低價格買到,就在修復過程中,他更加了解各個時期老銀飾的絕美工藝;加上他喜歡閱讀、研究相關文物資料,范能的工作室只有書櫃,不見展示櫃,觸目所及都是書。他說,好東西他都放進銀行保管箱,為的是不讓人對他的工作室有覬覦之心。
在購買的經驗上,他有時候感到納悶,為什麼有些看來很稀奇的銀飾,以為自己買到了珍貴孤品,沒想到他越買越出現,因此他的收藏裡常常有許多看起來很相似的作品,倒是因此越買越有經驗。對於唐、宋、遼、元、明、清老銀飾的區別與研究,在台灣范能應當是「無人出其右」。
范范之輩 能人所不能
做人不必太汲汲營營,也不能太自以為是,范能無師自通學金工,研究各朝代的金、銀工藝特徵,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以協助他人成就而欣喜,為自己善解人意而自得,在老銀的收藏天地悠遊數十載。
王月要:范老師帶我認識老銀首飾的迷人
20多年前,因為從事東方風格的珠寶設計,因緣際會下認識了范能老師,因此接觸到了迷人的老銀藏品,進而有幸收藏了范能老師的老銀作品,他不僅是一位專業收藏家,更是身兼修補、設計與創新的一位藝術家,將承載著歷史歲月的金銀物件,透過靈思巧手詮釋新生。
多年後再次拜訪,范能老師除了展示明、清老銀作品,更與我們分享許多珍貴的明代老金,其中更有鑲嵌著美麗寶石的獨特珍稀作品,透過放大鏡的入微觀察,更能體會其精緻細膩,感謝此次邱社長的邀約,欣賞工藝文化之美,不虛此行!
彭士芳:才藝雙全的老銀收藏家
范能專精中國古董金銀首飾,尤其是明、清的首飾他特別有研究。 懂得老銀首飾的人不少,但是對古董金飾也如數家珍的,那就不容易了。「博學多聞」我覺得是對范能最恰當的描述,范能不但書看得多, 他經手過、看過的古董實物也多,造就了他今天的專業地位。
另外他還是「才藝雙全」的金工師傅,工作室角落放著一張滿是工具的工作桌。他看得懂古董小配件的用途,常常自己動手修補古董首飾的殘件,破碎殘件在他的巧手修補後都重現昔日光彩。據他說他的金工技術可是自修來的呢!
這次跟著邱社長去拜訪老友,每次賴到他的工作室東看西瞧,除了大飽眼福之外也吸收不少專業常識。
原文刊登於《珠寶世界》95期,2020/07出版。
採訪/邱惟鐘。攝影/鄒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