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丹綺,現任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工藝設計學系專任教授、兩本金工金工教學暢銷書籍《玩金術》的作者,將她教學逾20年的知識與經驗,濃縮彙整於書中,讓金工學習的愛好者,都能透過書籍簡明易懂的教學打通任督二脈,成為金工創作的好手!
鍊丹場─金工創作的堅持信仰
第一次見到趙丹綺,是在一個濕冷的午後,走進她位於台灣藝術大學文創園區的工作室內,映入眼簾的是安靜且整潔的環境;而趙丹綺留著一頭短髮,說話簡短俐落,談吐之中可見她對金工的執著與毅力,以及藝術家無形之中散發出的自信與率性。
趙丹綺的工作室,有個很特別的名字─鍊丹場,令人不禁立刻聯想到古時候的煉丹術,但這中間其實有一些關聯。
因為名字裡面有個丹字,加上古時候的煉丹一詞,其實是一種信仰、一種物質實驗的精神,這和趙丹綺心中的金工創作概念不謀而合,「在專業領域內,發揮項煉丹術士堅持信念、實驗與創造的精神。」採訪結束當天,趙丹綺細心的傳了一份學經歷給我,希望讓我在撰稿上更得心應手,猛然一看,她竟然曾經修習過藥理學,讓鍊丹場的名稱更添玩味。
在《玩金術2》的推薦序中,南華大學副教授周立倫提到,趙丹綺的父親曾就讀師大的工業教育系,趙丹綺受其影響對技術的學習特別感興趣,她收集的金工工具之多、涉獵的金工技術之廣,是國內相當難得的。這點在趙丹綺的鍊丹場中整潔的環境、井然有序的工具擺設可見一斑,甚至擺在架上的鐵槌,每一個都用塑膠膜包得非常仔細。她對這些用具的用心,套句現代的用語就是「工具控」。
教學多年累積能量,集結成經典《玩金術》
1990年,正好是金屬工藝的萌芽階段,織繡藝術家粘碧華老師從英國帶回台灣金工的技藝與概念,引領她進入金工創作的世界,趙丹綺先進入粘老師創立、台灣第一家首飾織繡藝術中心─鐵網珊瑚工作,一方面累積實務經驗、確認自身興趣,同時並了解台灣金工發展現況;接著到英國倫敦市政廳大學,修得金銀器、珠寶及相關工藝學士後證書。回到台灣之後,她也沒有停止創作,並開始金工製作教學。
在教學的過程中,趙丹綺發現台灣沒有自己的金工參考書,每次上課前要整理講義時,只能仰賴國外的著作,加上她上課示範金工技法時,也做了不少檔案的建立,長年累積之下,她決定將自己的教學內容、技術示範與經驗彙整成有系統的金工創作報告,於是促成了《玩金術》系列書籍的誕生。
趙丹綺認為,金屬的本質和特性亙古不變,熟悉了解金工的原理之後,再透過自己的雙手操作,感受金屬材質的各種變化,就能夠從失敗與驚喜中了解金屬。這也是她出版《玩金術》的初衷,它可以讓讀者清楚的了解實務製作層面,在學習創作不再紙上談兵。
創作,只為純粹的感動
即使教學忙碌,趙丹綺在金工創作上也從未鬆懈,喜愛木工的她,近期也將銀器與木頭結合,不同媒介的結合,將會創造不同的氛圍、不同的感覺,趙丹綺解釋。談到作品的靈感發想,趙丹綺想了一下說:「我想還是生活狀態吧!」不同階段都有不同的想法,雖然當下不覺得特別喜愛某方面的主題,但其實回頭看作品,可以深刻感受到生活的種種,其實都影響自己的創作概念。
很多人都會好奇設計師或是創作者遭遇瓶頸的時候如何度過,對此趙丹綺也分享道,一直以來她對金屬媒材都很著迷,「我從來都沒有去想我可以從金工創作得到什麼好處,對它有什麼特別的期待,當你喜愛這些媒材時,你就會接受它帶來的一切。」
午後短短1小時的訪談,可以感受到趙丹綺從入行至今,對金工的想法與熱情絲毫未減,雖然她並沒有滔滔不絕地分享對於創作的偉大夢想,但卻能夠從其他的枝微末節,感受到她的執著與信念,這也是她的魅力,她的迷人之處。
原文刊登於《珠寶世界》64期,2015/03出版。
採訪/吳靜華、作品圖片提供/趙丹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