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px

塩島敏彥,復活「夢幻鑲嵌」工藝的珠寶大師

Toshihiko Shiojima

by 蔡 蟳

藉參加「日本真珠科學研究所」珍珠維修課程的機會,透過琺瑯珠寶製作新銳的村松司先生介紹,我來到山梨一處的珠寶工作室,拜訪了素以鑲嵌(Piqué)名聞珠寶業界的塩島敏彥先生。

東峰公司的工作室坐落在一片恬靜的山野,日式的家屋原本是位醫師的住宅,二十餘年前,塩島先生看中這兒的環境能夠充分領略四季之美,於是將工作室設在此處。當村松先生領我進入玄關,當下就被那種寧靜的味道所吸引,微亮的異彩燈光散發著一種其味無窮,意味深遠的氣氛!

美麗的庭園,楓葉開始轉紅,銀杏開始轉黃
作品展示空間。
客人試戴珠寶區,簡單大方,方顯珠寶的韻味。
塩島敏彥先生。

塩島先生首先介紹自己說道,他的父親塩島東峰是日本唯一的鑲嵌師傅,從小自然他是看著父親鑲嵌製作的作品長大,也接觸到各式各樣的技術。

東峰珠寶公司入口玄關。
鑲工師傅埋頭工作的地方

自詡為百年鑲嵌工藝的傳承人

大學時,他被選派至美國加州的交換留學生,在當地的夏天有次吃到摘剩下的橘子,這種未曾嘗試過的美味,讓他心想:「怎麼會有如此複雜且美味的東西,到底這是怎麼形成的呢?」自此他對大自然創造東西的奧妙除了感動之外,也開始關心東西製造的過程。

回國後,在父親的手底下他開始學習珠寶鑲工,也習得了鑲嵌的技術。燃起香菸想起往事的他,以回憶口吻說的同時似乎也跌入當年的情境,就在1983年偶然的機會下,看見一本古董珠寶文獻,也因為這樣,他遇見夢幻寶飾品的Piqué鑲嵌工藝。當他知道此項技藝當時已經後繼無人,想到自己會不會是此項特殊鑲嵌技藝傳承者時,他毫不猶豫單槍匹馬的前往英國去探個究竟。

在倫敦的古董市場上他買了上百本的書籍,以及許多鑲嵌工藝的古董,並將其拆解研究其技術。經過了3年多的反覆琢磨研究,終於摸透了該項工藝的竅門,這也確立了將來他在這一行發光發亮的條件。

源自法國的鑲嵌工藝,在塩島手中發揚光大

Piqué(鑲嵌)的原文來自法文,帶有「刺入、扎住」的意思。所謂的Piqué鑲嵌,是在玳瑁、象牙、珍珠等有機素材的表面設計圖樣,然後將材質挖出連續的凹槽,填入金、銀甚至少見的珠貝等材質,呈現令人賞心悅目的圖樣。

小畫像作品(墜子別針兩用)。

此項技法誕生於法國路易十四時期,擁有該項特殊技藝的人們,都是法國新教徒喀爾文教派的人。但路易十四廢除原本承認新教徒信仰自由的「南特敕令」(由路易十四的祖父亨利四世制定,承認教徒有信仰的自由,法律上享有公民同等權利的詔書。)於是新教徒們接連遭受迫害,移民到荷蘭、英國,也導致原本只有法國僅有的鑲嵌技術,被帶往新國家。

Piqué鑲嵌原本應用於玳瑁作為傢俱、托盤、小箱子等器具的裝飾,大約在1850年左右才導入到珠寶。1890年時期,生產裝飾品大本營的伯明罕,開始轉變為機械化,此技術因此式微。

19世紀末期,Piqué鑲嵌技術不僅匿跡,人們更喪失了對它的關心。在那之後英國不再做這樣的東西,技術更沒有流傳下來,一度只能在古董珠寶市場,才能領略這種19世紀最有藝術品味的裝飾品。

有關這種製造技術的傳說有:將燒過的金屬強行塞入凹槽、合著挖好的孔洞塑形後敲入孔洞、裡頭以釘子固定等各種說法。可實際上到底是用何種方法,至今都還是個謎團,文獻資料闕如,也只能說個人的密傳,已隨著時光一同消失了吧!

白蝶貝鑲嵌作品(墜子別針 兩用)。

在這項技術失傳一百多年裡,有不少的珠寶師傅想要重建這項技藝,可惜都功敗垂成,無法重現風靡一時的夢幻鑲嵌技法!日本知名寶飾品評論家山口遼先生說:「據我所知,嘗試將Piqué鑲嵌技術復原的,我想這世界上除了塩島敏彥,應該再沒有第二位了。」

異材質的結合,考驗技術

在日本,這種技術從久遠的古墳時代即已開始,無論建築上的裝飾金屬零件、或武具上都會見到,特別是武士的刀劍、盔甲上頭都會用此作重點式的裝飾。

武具使用Piqué鑲嵌技法,在母材(堅硬的金屬)之上,將其他金屬(較軟金屬)嵌入到裡面,入口雕得窄,裡頭挖得廣,用敲打迫使較為柔軟的金屬擠入到裡面,多餘的材料在內部較大的空間形成卡榫,如此也不容易掉出來。

通常的Piqué鑲嵌,幾乎以硬金屬和軟金屬組合,但如果採用有機素材當本體,有機素材絕對都比金屬來得輕和軟,難度也大大增加。還有,有機素材會膨脹、收縮,性質也不均一,非得將每種不同的性質都給摸透了,方能將金、銀給鑲嵌上去,是既費時間又費精神的高度技法。

象牙鑲嵌作品(墜子別針 兩用)。

同時,金屬附件並不是隨隨便便安上即可,既要細緻美觀,更要縝密美觀,做到嚴絲合縫,達到高雅絕倫,才有Piqué鑲嵌的積極意義,是大批量生產無法辦到的,這也是他良工苦心,獨自開發出來的一項特殊珠寶工藝技術。

帶給人們美麗,是珠寶最重要的根本

在塩島先生格物致知的感染下,臨走前最後我又請教了他對於珠寶飾品的一些想法與看法。

他除了再度點了一支香菸,也點出了「珠寶飾品的原點,即是在裝飾人們的美麗漂亮。」而「創造美麗的東西,是從事此項工藝的他最大的責任。」這兩項。

美麗漂亮?來自於有價值的素材,想要使材料發出光輝則需要設計,還要有可將設計圖完美呈現出來的技術,如此才能演繹出珠寶融合的氣氛。

寶飾品的美,與繪畫或工藝品所表現的美有所不同,寶飾品如果無法將配戴者裝扮得更美,想必這也不能稱為寶飾品。還有,寶飾品「美」的背後可能承載著人們許多的歷史故事,供人歌詠與讚嘆。也就是說,寶飾品的原點是要將人「裝扮得美美」的,也因為有美麗漂亮的這種呈現,才會令人感動不是嗎?

當他這樣反問到我的時候,我連忙指著他說「嗨、嗨…」塩島先生臉上有著孺子猶可教也的神情接著往下說,卻沒注意到香菸燃燒後多餘的灰燼,已經掉在地板上(日語的嗨與灰同音)。

美麗的寶飾品,除需要用到有價值的「素材(珠寶)」以及將素材轉化為亮麗的「設計」還要將設計確實表現出來的「技術」這三樣成為一體後,也才能醞釀出最為協調的珠寶作品。

採訪後不久,日本某知名手錶推出全新款式,錶盤為塩島先生的Piqué鑲嵌作品,這可說是手錶款式嶄新的工藝運用,看到此個廣告時,又讓我想起那細膩婉約的鑲嵌作品,淡淡的,細細的,原來這就是「膿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淡得令人餘味回甘,回味留長的感覺,是酸、甜、苦、辣、鹹五味之外,一種超脫凡塵的味道。


原文刊登於《珠寶世界》49期,2012/09出版。
撰文╱蔡蟳.圖片提供╱塩島敏彥


你可能也會喜歡...